
冷場救星:學生或聽眾發言卡住怎麼辦?
近幾年,學測和會考的國文寫作都要求學生寫論說文,以今年為例,高中學測要求學生說明他是否支持「國中小校園禁止含糖飲料」並交代理由;國中會考考學生對「青銀共居」的看法。這些考題讓學生自己選立場,評分標準在於文章是否清楚完整,論點邏輯是否通順,而不是在於立場有沒有選對。
不看立場只看理由,不只是這幾年大考作文的趨勢,也是批判思考和開放式討論的趨勢。學生在辯論社和哲學系大量接受這些訓練,但在其它地方能遇到的機會不多。隨著大考改革和108課綱的「素養導向」倡議,有些老師們也開始嘗試在教學融入更多思考和討論。
然而,不看立場只看理由的開放式討論,有自己的特色和困難。如同我在〈「沒標準答案」要怎麼帶討論?〉所說,開放式討論的講師一方面需要讓學生知道哪些發言好,但又不能讓他們因此認為那些發言是標準答案;另一方面需要讓學生知道哪些發言有改進之處,但又要避免讓挫敗降低思考和發言的動機,這些教學效果都需要技術和經驗。以下,我們探討開放式討論會遇到的一種情況:學生不說話。
學生什麼時候會不發言?(隨時!
講師帶學生討論開放議題,如果節奏順暢踴躍是最好的,學生不停舉手發言,每個發言都有對上前面的東西。不過這種情況可遇不可求,真的遇到了,講師反而應該思考自己還有什麼理由繼續待在現場。
比較常見的情況是討論會發散、發言會打歪、沒人說話、需要講師補充和引導提問。這些情況都會有學生無言的風險。
例如說,學生提了一個反對意見,但是沒有很準確對上他要批評的目標。講師發現了,可能會多問學生一個問題,引導他提供能對上批評的補充。
然而,學生不見得總是能回答講師的問題。原因有很多,可能他一開始就沒進入情況(或許這也是為什麼他會提供沒打到點的意見),可能他被臨時詢問感到緊張,可能他目前就是想不到。
同樣的情況會發生在互動課程的各個時刻,例如講師為了確認學生有沒有聽懂課程內容而問學生問題的時候、請學生為自己的意見舉例說明的時候、學生在比較自由的討論時間互相論辯的時候。
這種情況的困難點,除了卡住會影響討論氛圍和接下來的發言意願,還有一點是說,若持有某種立場的人卡住,可能會讓那種立場在現場變得比較弱勢。如果學生在討論中的對手剛好是講師,基於講師權威,也可能讓現場其他學生無形中認為發言學生的立場在課程設定當中是不合理的。這一點會威脅開放討論的精神和教學目標。
所以,這種討論卡住,講師可以怎麼辦?幾個我常用的做法:
確認原因
學生卡住,常見的情況包括:
- 思考中需要時間。
- 沒聽懂問題、沒聽懂前面的討論,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 缺乏學習動機:想睡、無聊、想回家等等。
如果能知道目前有哪些原因正在作用,那是最好的,不過掌握觀眾心理狀態是高深功夫,就算有經驗和觀察力也不見得能辦到。不過講師還是有一些能做的事。
首先,當講師需要學生說話,必須「發任務」發得很清楚,讓學生知道接下來是他們要說話的時間。有些講師的言語習慣曖昧,學生搞不清楚講師是真的在問問題,還是只是在自言自語或者用設問法,這會減損學生跟講師互動的意願。發任務有許多眉角,我會寫在未來的文章裡。
在一些情況下,初步來說,講師其實只需要判斷情況是不是(1),因為不管是(2)還是(3),都會讓呆等變得無謂。要知道大家是不是還在思考、需要時間,我會直接問「那個,我有點不確定你們是在放空還是還在想。還在想還需要一點時間的舉手」前半句的功能類似廣播前的打鐘,讓那些真的在思考的學生注意到講者的發言,並讓氣氛輕鬆一點。
要怎麼確認(2)的存在並排除,比較難說。不同問題有不同情況,通常講者能做的有:
- 換方式介紹問題。
- 為問題舉例。
- 為可能的答案舉例,讓大家知道答案的形式長怎樣,並獲得靈感。
最後,若你的問題並沒有簡單到大家不屑回答,但學生還是沒有學習動機回答,代表這不是問題的問題(什麼?),而是課程設計的問題,需要另文討論。
「其他人覺得如何?」
面前本來要回答問題的人卡住了,那就問問其他同學啊。講師可以重述現在的戰場情況(以免剛剛有人晃神。有些同學會覺得別人發言是別人的事情,自己不用聽),重新說明現在要面對的挑戰,提示常見思考方向,邀請全班跟發言卡住的同學一起面對。
邀請其他人加入,我常用的句子是:
「剛剛那個問題,這個同學給了OO方向的解決方案,但也有人提出XX的疑慮。那我們該怎麼辦?這個疑慮合理嗎?要修改解決方案嗎?還是換解決方案?剛剛這個議題有舉手表態的人,也可以幫忙想想看,這關係到你能不能進一步具體說明自己的立場」
這個句子刻意用了三次「解決方案」和兩次「疑慮」,這是為了用同樣的詞來讓聽眾知道這些詞指涉的是前面提到過的哪些東西。口說不像文字可以前後對照推敲,最好做到讓人一次就能知道句子在說什麼。
「待會再跟我說」
如果講師判斷上述挑戰大概短時間裡不會有進展,可以請大家待會再說。這可以避免大家把中斷前的最後一個意見當成定論,也讓他們知道不需要因為換了話題就停止想他們感興趣的東西。
讓同學知道他不用馬上回答,我常用的句子是:
「現在暫時想不到例子嗎?沒關係我也常常這樣,你待會想到再舉手跟我說好嗎?其他人也一樣吼,有想到就讓我知道」
自己擋
如果講師覺得接下來的特定討論進展很重要,或者那是教學設計進程的一部份,可能得自己補充。如果講師擔心講師權威涉入,讓學生認為那是標準答案,可以把意見描述成不是自己的。
我常用的句子是:「那如果有人說____,你們覺得如何?」
冷場不見得是冷場
最後,我想提醒講師們,沒人說話不見得是壞事。我演講教課的頭幾年很怕冷場,問了問題如果沒人回答,就自顧自的接下去。然而,發問之後沒人反應,也可能是大家都還在想。講師自顧自的繼續講,反而失去了讓聽眾思考和表達的機會。聽眾思考是好事情,這能讓大家轉換被動吸收資訊的心理狀態來避免疲乏,也能讓聽眾確認自己有沒有聽懂,和藉由創造性活動取得成就感。
有時候問了問題聽眾沒反應,看起來場子有點冷,但其實大家都在動腦,除了缺乏自信的講師之外,其實沒人覺得冷場。如果講師講到一半自己詞窮卡住10秒鐘,這真的是冷場,但如果是講師發出明確的問題讓大家挑戰,待答所需的思考時間不該看成冷場。
在這方面,講師能做的是明確發出要大家回答的問題,必要的話給定待答時間,讓大家知道現在是哪種狀況。在哲學講座上,我常用的句子是「還沒想到吼,沒關係哲學需要時間,我再給大家一分鐘,試試看」。
*感謝劉維人、黃淑真和蔡如雅給本文初稿的諮詢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