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CC by Thomas Angermann

當時選手出國比賽,除了打球,最重要的任務是代買?

文/謝仕淵

國手的自力救濟

臺灣的棒球國手雖威名顯赫,但因政府對棒球運動的支持有限,棒球協會每每為了經費問題而大傷腦筋;國手名銜固然風光,但令其安心投入國家隊集訓與比賽的「安家費」,則略顯不足。再者,50年代臺灣社會尋常民眾的出國機會,並不比中樂透高多少,在高關稅限制下,稀有的舶來品成為臺灣店家櫥窗中高不可攀的奢侈品。

因此,當國手有機會到菲律賓、日本比賽,除了打球,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採購。這些物品當中,有些是親戚朋友託買的,有些則是為自己添購的打球行頭,但更多的是轉賣到委託行中,成為炙手可熱的舶來品。

其中,最搶手的是鑲著蕾絲的女性內衣,以及尼龍材質的襯衫,據稱,這兩種商品市況最佳,採購的數量常是數十件甚至上百件。更為有趣的是,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手表示,當時不知道購買物品有免稅額度限制,瘋狂採購的結果,不僅使每個人的行李都超重,甚至部分裝不下的貨物,還由另一架飛機運回;結果,超重的貨物被課以重稅,使得原本想貼補家用的國手們,只能大嘆虧大了。

廟宇也辦棒球賽

廟宇舉行棒球賽,往往場面盛大,如同大拜拜一般,就連優勝獎盃也非比尋常。1971年,高雄河濱國小得到五王盃少棒賽冠軍,冠軍獎盃竟然要5、6個人才抬得動,令人好奇河濱小將們要如何毫髮無傷地把獎盃運回高雄。

除了廟宇舉行棒球賽風行之外,球隊取名有時也要借助「神算」。70年代的少棒隊伍,各隊都有個響亮名號,如同臺南巨人、澎湖海風、屏東黑鯨、高雄立德等。1973年,準備出賽的鼓山國小,為討吉利,地方父老請求神明賜予隊名,順應民情的鼓山代天宮王爺,也指示了「飛獅」兩字,「飛獅隊」因此得名。

乍聽之下,「飛獅隊」頗為威風,但當時擔任國小老師的柯仙宏,卻覺得有所不安,原來「飛獅」以臺語唸時,音同「非輸」,令人聯想到「非輸不可」的惡兆,但他可是敢想不敢說。

結果,「飛獅」在南區預賽中六戰全勝,甚至擊敗最被看好的臺南「巨人」隊。當時南區預賽競爭激烈,得到南區冠軍往往能在全國賽中奪冠,距離「遠東區」冠軍與世界冠軍更是不遠了。飛獅隊以全勝成績進軍全國賽,眾人都覺得十拿九穩,王爺取名的「飛獅」真是立了大功!

到了全國賽時,「飛獅」再次擊敗宿敵「巨人」隊,卻敗給雲縣雲風,並被北市逼和,僅得到第二名,無緣出國比賽。「非輸不可」的飛獅隊,果然在全國賽中落敗。

本文介紹:
新版 臺灣棒球一百年》。本書作者/謝仕淵;出版社/玉山社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臺灣 沒說你不知道
  2. 不求勝的英雄:解壓縮陳金鋒.z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