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母職,許多我的情緒不是無力或厭惡,而是憤怒
文/ 林蔚昀
會當上憤世媽媽,完全是巧合。有一陣子生活苦悶,工作家事養小孩的困頓以及各種鳥事彷彿約好似地紛至沓來,光用文字無法抒發,而且有些悶是講不出來的,於是開始畫圖,放在臉書上和朋友(其他的媽媽)分享。許多人看了有共鳴,敲碗叫我成立粉專。那,粉專要叫什麼名字呢?一開始想叫厭世媽媽,但已經有人註冊了。有朋友說:「那就叫憤世媽媽吧。」於是,我就應觀眾要求,成了憤世媽媽。
雖說是誤打誤撞,但憤世媽媽和我的個性蠻合的。面對母職,許多我的情緒不是無力或厭惡,而是憤怒。但是,我們的社會好像不太允許媽媽(其實小孩也是)有憤怒的情緒,網路上充斥著「媽媽生氣大吼會對孩子造成恐怖後果」之類的文章,許多我認識的媽媽生氣對孩子大吼也會有罪惡感。我知道大吼不好,但是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的東西有很多,比如社會忽略/不尊重小孩的氛圍、制式的學校教育、環境污染、錯誤的法律制度……為何檢討媽媽的文章特別多?爸爸和其他人在哪裡?
媽媽生氣大吼、罵人甚至打人,的確會傷害孩子,為了保護、尊重孩子,媽媽也確實應該好好面對、處理自己的情緒。但是,要媽媽完全不生氣,或是每次生氣都可以冷靜覺察,站在孩子的立場著想並且照顧他的需求,好像有點太理想而不切實際,至少,我做不到。
憤怒通常是問題的結果,不是原因。看見憤怒背後的問題,去解決它,甚至化憤怒為改變的動力,對我來說比處理憤怒本身來得重要。一直要媽媽「好」,要她不生氣、不傷心、不委屈,永遠準備好犧牲奉獻(而且還不能覺得自己在犧牲,因為太悲情了,只好自我催眠「都是我心甘情願」),似乎也會造成很大的壓力。不過,有時憤怒的程度過於激烈,就要處裡它,比如發現自己快要失控,可能會對小孩說很傷人的話或打小孩,這時如果可以,就趕快離開現場冷靜一下像《月薪嬌妻》說的:「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我想說真心話,有真實的快樂、憂傷、憤怒,不必讓自己和他人有壓力,所以我畫憤世媽媽。我把憤怒留在畫裡,這樣就能帶著比較平穩的心情,迎向生活裡排山倒海的鳥人鳥事。生氣的時候就去畫畫,這是我面對的方式之一,也是我的減壓閥。
當然,生活中不是只有憤怒,也有微小平凡的幸福和悠閒喘口氣的時光,我希望用畫畫把它們記錄下來。我也不想把老公小孩扭曲成屁孩(雖然很多時候他們真的很機車),藉此塑造自己苦情偉大的可憐形象。人生從來都不是那麼黑白分明的,雖然黑白分明可能比較符合觀眾胃口,但這樣畫久了我搞不好也會真心相信,生活就很難過了。
生活是什麼?走到三十七歲的現在,我覺得啊,生活是一地的碎玻璃。有光照上去的時候,碎玻璃會閃閃發光,看起來像鑽石,但是,千萬不要光腳去踩。要走過去,至少要穿個馬靴。這本小書是獻給我自己,以及許多在生活中奮鬥的媽媽們的馬靴。馬靴是:不要再溫娘恭姐了,可以像自己,可以不足,可以有討厭的事,可以生氣,覺得幹可以大聲罵出來。但是平安走過玻璃後,記得不要讓自己變成玻璃,也不要拿玻璃去扎人,可以的話,帶著溫柔同理把玻璃掃一掃,讓走過去的人不被刺到。
因為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一雙馬靴來面對世界的。
※ 本文摘自《憤世媽媽》自序,原篇名為〈媽媽,妳為什麼不(能)生氣?〉,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