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樣是吃火鍋,香港人用「打」的?
文/吳心橋、劉亦修;圖/Nic 徐世賢
曾幾何時,吃火鍋只屬冬季做的事,是冬季的重點消遣節目。那些年,多少人曾因為想吃火鍋,心裡密切期待冬天的來臨。今時今日,在科技先進的消費社會,吃火鍋基本上已不用分季節了。不論是在臺灣還是香港,我們除了可在家裡弄火鍋外,一般也不難在城市裡找到火鍋專門店。常聽說,越容易得到的東西人就越不會珍惜。若是真的,吃火鍋可能算是罕有的例外。
火鍋普遍受歡迎,因為它充滿彈性。從湯料到食材,全都可由食客自己決定。即使一大群人吃而各有喜好也不要緊,總有能滿足自己的選擇,大家都可心滿意足。一起點菜,把食材下鍋,慢慢吃慢慢聊,整件事又是難得集體做決定的體驗。食材要煮多久、加入食材的次序、什麼要等到最後大家差不多吃飽才下鍋、哪種食材最好別泡多於十秒……不難猜想,有些緊密的群體會建立出自己一套吃火鍋的潛規則。你不會,就很明顯代表你是外來參與者了。

哪兒來的打邊爐
不知道多少臺灣朋友曾聽過香港人談火鍋的時候,衝口而出講了「打邊爐」?這個廣東話說法,我想著想著也覺得很逗趣。到底為什麼人家說「吃」,我們說「打」?「邊爐」是形容爐具嗎?有一次,我跟友人打邊爐時展開了這段推測:我們現在吃火鍋多用電磁爐,但更早以前,我們通常用卡式石油氣爐。用過的人就會知,那時候吃火鍋,中途因為氣罐沒氣、火熄了要換罐屬平常事。然而,開火卻是考運氣的事情。有時A君開了幾遍也生不了火,正以為是因為石油氣罐沒氣時,讓B君來試一次卻又立即生到火了!「打邊爐」的「打」,會不會跟這個扭動開關掣、釋出氣體生火的動作有關?這不就跟「打火機」的概念相似嗎?而且,石油氣罐都安裝在爐「邊」呢!
這純屬我們猜想。事實上,我嘗試翻查「打邊爐」這廣東話說法的根源,就發現它早於一九二○年代寫成的《廣州語本字》裡有所記載。那時,社會上根本還未出現卡式石油氣爐吧?所以,剛才提到的猜想,不過是把一堆巧合串連了起來。可是,九十年代吃火鍋時開火的步驟,必屬我們的集體回憶。現在這種石油氣爐在香港火鍋店已式微。不過我早前在臺南吃沙茶鍋,用的也還是卡式石油氣爐,感覺別有一番風味。
關於「打」的用法,有種解釋是廣東話裡「打」有「拿取」的意思,例如從前的人會說「打魚」(釣魚)、去井口「打水」(取水);「打」某程度有找吃的意思。至於「邊爐」的解釋有很多。有指「邊」的本字其實是「甂」,是中國古時用來煮食的小瓦盆。《方言·第五卷》裡記載:「甂,陳魏宋楚之間謂之㼵。自關而西謂之甂,其大者謂之甌。」但到底古人用這種小瓦盆煮食時,跟我們吃火鍋有多相似?這還有待考究。另一邊廂,《廣州語本字》則解釋「打邊爐」為「圍罏而食」,用的爐「廣雅邊方」,人們進食時會「置罏於左右」。除了方邊爐較難想像外,這個畫面還算貼近我們吃火鍋的情景。
今時今日,兩地的火鍋種類都很精彩,各有千秋。遊客到訪臺港兩地,都不難找到有名的火鍋專門店來體驗。但我發現,香港有一點跟臺灣很不同的,是少有一人火鍋。這可能也關係到空間資源和地租問題。香港食店面對租金壓力,一般不歡迎食客逗留太久。一人火鍋使食客消費的週轉度減慢,在香港可能難以經營。臺灣的涮涮鍋,相比之下就有種淡然的小確幸──即便是一個人也可享受吃火鍋的樂趣,悠然吃一頓;倘若結伴去吃,大家同檯而坐各煮一鍋也是有趣的聚餐形式。畢竟把食物丟進湯裡,邊煮邊吃,是難得可讓人動動手和發揮一點創意的進食體驗。這種食法,來到消費主義的年代更是百花齊放了。
另類圍爐的緣分
假如你是香港流行文化的粉絲,必有印象在香港「打邊爐」還另有所指吧?你可能會想起電影《志明與春嬌》 裡上班族一起「打邊爐」的情景:從事不同工作的人大白天在街上圍在一起,共用一個垃圾桶上的煙灰缸。情景就似一群人在吃火鍋一樣。這種都市現象,源自香港政府在二○○七年全面實行室內禁煙。自那時起,一般辦公室、食肆、以至公眾場所的室內空間都再容不下煙民。寂寞的上班族煙民,也許都希望藉抽煙而暫離既有環境,讓自己「呼吸」、放鬆一下。自從立法室內禁煙後,煙民更可名正言順地跑遠點到室外去,或可借「打邊爐」來結識新朋友,甚至新情人。這種「打邊爐」抽煙的文化,更好像方便了這個年頭講求即時、隨性的人際交往。《志明與春嬌》的故事,也就是基於這種社會環境,拼湊出七天內情侶間的離與合。
有趣的是,「打邊爐」抽煙象徵的「速食」社交文化,正好與傳統吃火鍋「打邊爐」的社交文化形成強烈對比。吃火鍋多講求群體互動,大家慢慢來吃一頓飯,建立交情和默契;不似抽煙的「打邊爐」,一般不能約個確實時間,每次遇到誰是看緣份,亦不必太認真。
這種傳統象徵冬季消遣的進食體驗,其國語和廣東話的說法差異,竟令人聯想到處理關係迥然不同的態度。香港的煙民「打邊爐」是一種即時、隨性地減壓和抵抗寂寞的活動;傳統吃火鍋的社交消遣,則是一種建立長期歸屬感、需時建立的體驗。而吃火鍋的文化一直在兩地歷久不衰,更見越來越多創意火鍋料理和服務出現。想想看,與香港都市人在街頭「打邊爐」的文化象徵相比,吃火鍋「打邊爐」也許可歸納為人類行為學裡「長情」的經典案例。
※ 本文摘自《港式臺派:異地家鄉的生活文化漫遊》,原篇名為〈速食抑或長情?〉,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