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我走我的路,以餘味定輸贏 ——陳輝龍談小津安二郎的《我是賣豆腐的,所以我做豆腐》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秋刀魚之味》全片沒有出現秋刀魚,是我對小津安二郎最深刻的記憶。

一如當年做向田邦子《父親的道歉信》,同事Y說邦子的文章像深夜遠處賣麵茶的吆喝,只聽到小販敲的卡卡響聲,即聞到了麵茶香。

對我來說,小津和較晚出生的邦子共同生活的日本昭和時代氛圍,即使經歷戰火,就是秋刀魚、茶泡飯、南瓜,還有小津自稱的做「豆腐」的。

書名「豆腐」兩字用的是片假名,意思是「生活」,生活的平淡之味,而其餘味就在生活種種滋味如何細品,以及電影如何琢磨呈現吧。

本書從少年小津中學起即熱愛電影,尤其只看外國片,並耽讀谷崎潤一郎和芥川龍之介,且性格叛逆反骨,好不容易當了片廠助理,竟為快到嘴裡的「一盤咖哩飯」差點飛了而高聲咆哮,卻因此開始有了拍片機會,一路走來的電影人生,以至對每部作品的點評,透過整編,而對小津的創作理念、拍攝手法、生命體會,以及因何樂在其中、堅持不懈,有了清𥇦的理解。

本書共收錄三十九篇散文,其中我最喜歡小津談「電影沒有文法」、「(演員的)性格與表情」、「(電影是)有包容力的藝術」。

那麼,曾有多年電影公司工作經驗的小說家陣輝龍,是怎麼看小津、聊小津的呢?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收聽本集「經典也青春」,甫出版小說集《69號線的離開》作者陳輝龍,領讀小津安二郎的《我是賣豆腐的,所以我做豆腐》。

收聽本集節目:


▶︎▶︎▶︎免費訂閱經典也青春 Podcast。名家領讀,經典隨身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