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起安全感,新鮮的刺激對我們更為有益?
文/法蘭西絲卡.吉諾;譯/周宜芳
第一個吻是魔法。第二個吻是模仿。第三個吻是例行公事。 ——推理小說家 雷蒙.錢德勒
傳統和模仿不見得更有成效
我們之所以恪守傳統和固有的行事方法,至少有部分原因是認為它們背後一定有道理。例如,有耶魯的研究團隊在一項研究裡發現,孩童會以大人為榜樣,而有樣學樣的忠實程度,甚至到了會模仿大人的錯誤。
那項研究裡有一項活動,先讓三個一組的五歲孩童觀看透明塑膠容器裡的一隻玩具恐龍;接著,一名研究人員按照不同的步驟取出玩具,有些步驟有用(例如轉開容器蓋子),有些步驟沒有用(例如在移除蓋子前用羽毛拍容器側邊)。他們請孩童指出哪些步驟很愚蠢、哪些有道理,當他們辨識出前者時,會得到讚美。這麼做是為了顯示大人不可盡信,而大人所採用的那些不必要的步驟,可以放心地剔除。
稍後,他們讓孩童看大人用不必要的步驟取出容器裡的玩具烏龜。等到讓孩童自己試著從容器裡拿出玩具時,孩童仍然過度模仿,浪費時間和精力在與大人一樣的做法上。事實上,當孩子看到大人用大人和猩猩都能輕易辨識為無效率又笨拙的方式從容器拿到獎品時,他們似乎喪失了推論如何「正確」打開容器的能力。換句話說,看到大人用錯的方法做事,會阻礙孩子找到把事情做對的方法。
經驗似乎是解藥,但是事與願違:研究顯示,其實過度模仿會隨著人的年歲增長而加深,因為成人做起不得要領的事情時,忠實程度比學齡前兒童更高。難以相信嗎?請自問:在嘗試理解某個複雜的新裝置時,例如電腦,你有多常忠誠地遵從專家指示?如果你像我一樣,答案是「經常」,一如後來有人告訴你更簡單的裝置操作方法時,你可能會(也可能不會)發現的。我們所「知道」的,其實大部分只是信任他人的知識。畢竟,如果一項慣例已經存在了這麼久,我們會認定一定有很好的理由,不是嗎?
在一項檢視這種現象的研究裡,我帶一組 4 人進入一個房間,現場有一團付費的演員在折 T 恤。有些組別看到的折衣團隊採用有效率的折衣流程;有些組別看到的流程加進一些不必要的動作,例如在折衣前把 T 恤分成三堆,或是把袖子折起來又打開。參與者在研究一開始時就收到他們所要完成工作的資訊,得知自己的報酬是依照在配置時間裡折好的 T 恤件數計算(加進不必要的步驟顯然會拖慢流程)。參與者觀察付費演員折 T 恤幾分鐘後,自己就工作位置。他們各自折 T 恤 10 分鐘,等到另一群人來看他們折幾分鐘後,再接手他們的工作。這個模式會以 4 人一組的方式重複六次。
觀看無效率折衣的實驗參與者,有 87% 會模仿初始演員團的折衣動作,賺取的報酬低於觀察效率流程的組員。觀看演員無效率折衣才幾分鐘的參與者,隨著時間過去把無效率行為傳給許多其他組別。這項研究有 336 名參與者,但只有 3 個人明確提出問題,或對無效率表達關切。一如在真實生活裡的常見情況,大部分團隊成員都默默接受沒有道理的流程,沒有出聲抗議。
新鮮感是制式流程中的提神劑
新鮮感能提升我們的工作滿意度、創意,以及整體表現。新鮮感也能增長我們的信心和能力。艾許蘭大學的布倫特.麥廷立(Brent Mattingly)和蒙莫斯大學的蓋瑞.里萬多斯基(Gary Lewandowski)兩位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請參與者閱讀條列的事實陳述。有些參與者拿到的清單,列出的是有趣、新奇而刺激的事實陳述(如「蝴蝶用腳品嚐味道」),有些人拿到的則是較為沉悶的資訊(如「蝴蝶的生命是從毛毛蟲開始」)。閱讀有趣的事實讓參與者相信自己的知識更豐富,程度高於閱讀枯燥沉悶訊息的參與者。突然間,他們感覺自己更像大師,對自己未來完成新事物的能力更有信心,他們面對新任務時也更努力。
這個現象的部分解釋是,在人類的大腦中,新鮮感和愉悅感深度交織:新鮮感產生驚奇感,驚奇感又帶來愉悅感。維尼吉亞大學的提姆.威爾森(Tim Wilson)所主持的一系列研究裡,人們遇到意料之外的善意(例如禮物)所體驗到的快樂,在善舉是匿名行為時,維持得最久。在另一項研究裡,研究人員讓參與者觀賞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拍攝的勵志電影。接著,參與者會看到兩段文字,分別描述主角在影片所描繪事件之後的遭遇,其中一段是真的,另一段是假的。兩段文字講述的都是正面故事,只是細節有略微差異。有一組人會得知哪個故事是真的,另一組人則不知道。不知情的那一組在看過電影後,正向心情維持得遠更為長久。不確定性增加了他們的愉悅感,而不是減少。
刺激感能提升婚姻關係
另一個可做為新鮮感源頭的有力因素是:刺激感(excitement)。一項在 1993 年發表且現在已經成為經典的研究裡,心理學家亞瑟.亞倫(Arthur Aron)和他的同事讓 53 對中上階層的中年夫妻填寫問卷,回答有關婚姻品質的問題。研究人員也給這些夫妻一張清單,列出六十項夫妻可以一起參與的活動,例如外出晚餐、去看電影、參加音樂會或戲劇演出、滑雪、健行或跳舞等。夫妻各自要針對每一項活動評等,表達他們認為與伴侶一起從事該項活動的刺激感和愉悅感有多強。有些項目的評等差異很大。夫妻其中一人可能對某齣最愛節目的新集數滿懷期待,另一人想到的是又要在電視機前度過一個晚上,興趣缺缺。或者夫妻中的一人可能喜愛玩雲霄飛車,另一個人光是想到要坐雲霄飛車,就幾乎要恐慌症發作。
接下來,這些夫妻會隨機分配到三種境遇裡的一種。在第一種境遇裡,研究人員要求他們從事一項夫妻雙方都評為「刺激」但愉悅感為中等的活動,一週一次,每次 90 分鐘,連續十週。在第二種境遇裡,夫妻挑選一項雙方都評為「非常愉悅」但不刺激的項目,做為每週活動。在第三種境遇裡,夫妻不從事任何特別活動。研究人員發現,參與高度刺激但愉悅感中等的活動,能大幅提升關係品質。但是,另外兩種境遇裡的夫妻(從事高度愉悅的活動,或是沒有特別活動),關係品質沒有變化。心理學家發現,一項體驗要達到「刺激」的境界,不只要有新鮮感,還必須有挑戰度。
更晚近時,有一項涵蓋 100 對夫妻的調查發現,夫妻從事雙方都認為刺激的活動,一週至少 90 分鐘,為期 4 週,幸福感和關係滿意度都會提升,而且效果持續至少 4 個月。事實上,持續追蹤這些夫妻的研究發現,有新鮮感的活動效益奇佳,而缺乏新鮮感的活動會有嚴重的影響。新鮮感不足會讓我們感覺這段關係沉悶無趣,而損害關係。一項縱貫性研究(即長期研究)發現,夫妻之間缺乏新鮮感,是結婚 9 年後婚姻滿意度急劇衰退的有力預測指標。
即使有新鮮感的活動非常短暫,例如詳細閱讀想要試做的食譜、一起看電影預告片、嘗試探戈舞步,或隨便挑個主題聊聊,都能夠提升關係品質。美國一項涵括 274 名已婚人士的研究發現,結婚超過 10 年的人當中,有 40% 仍然「處於熱戀」,這種狀態與他們共同從事有新鮮感的活動有關。耐人尋味的是,在一起從事刺激活動時,我們也會對伴侶和關係產生刺激感。這項研究並不是主張你和配偶應該去學滑翔翼,其實簡單的活動就可以創造新鮮感,例如在陌生的城鎮裡一起散步、試吃新餐廳,或嘗試即興表演。
令人訝異的是,新鮮感甚至比安定感還重要。我曾經進行一項涵蓋 300 名新員工的研究,我發現,他們在報到後的幾週,新鮮感的體驗愈頻繁(因為他們會學到新技能、遇到新同事,或是覺得工作有挑戰度),從工作中得到的滿足和激勵愈高,願意留在組織裡的時間也愈長。對比之下,安定感似乎就沒有這些益處。如果員工表示他們覺得工作「每天幾乎都沒有什麼變化」,滿意度會因而下降,也更急著想要另謀他就。
※ 本文摘自《莫守成規》,原篇名為〈追求新鮮感的能力:一隻名字叫做「熱」的狗〉,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