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都有「好人情結」,覺得脾氣是恐怖的東西
文/李勁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教授迪耶特.查普夫經過研究發現,並不是所有的笑都有益於健康,勉強的笑是對健康有害的,可能導致人得到許多疾病。空服人員、商店的銷售員、呼叫中心的接線員、餐廳的服務員之類的服務人員,因為在工作中經常被迫微笑,所以會有沉重的心理負擔,最終健康會受到影響。
查普夫教授說:「在研究中,我們發現服務員、接線員,他們在工作中經常會受到客戶『虐待』。其中一些研究對象,在受到客戶的辱罵之後被允許反脣相譏,而另一些人只能始終保持克制,即使遭到不公正的對待,仍舊必須對客戶畢恭畢敬。
「結果證明,那些可以發洩不滿情緒的研究對象,在相對較短的一段時間內心跳很快,不過隨後即恢復了正常,而那些仍舊必須對挑剔的客戶們笑臉相迎的人,則在對方電話掛斷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心跳過速,儘管他表面上似乎沒什麼事,實際上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損害,這種損害還沒有被及時彌補。長期如此,健康必然堪憂。」
由此可見,強顏歡笑尚且不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更何況勉強去做其他的事情?事實上,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不能勉強的。特別是諸如感情之類的事情,更是如此。
誰說你可以享受我的禮貌、利用我的氣度?
如果你很生氣,那就告訴對方;如果你不願意,就不要勉強;如果你憤怒於對方的侮辱,那就勇敢的表達你的不滿和抗議。
一直以來,人們都對憤怒的情緒很反感,自然對有脾氣的人也不會有太多的好感,因此人們傾向於抑制自己的脾氣。由於特別想讓自己的性格變得完美,抑制脾氣的做法變得偏激起來,以至於有的人最終讓自己成了沒有脾氣的濫好人。
有人會說:「沒脾氣的人性格好,相處起來不會有矛盾,難道有什麼問題?」這樣的看法是非常片面的。當一個人沒有了脾氣,他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呢?一個字──亂。你也許不相信:「怎麼可能?應該說有脾氣的人的生活才會波瀾起伏吧?沒有脾氣的人的生活應該是淡定從容的。」
脾氣要發在對的地方
若你這樣認為,那就錯了。你越想平靜,不平靜的事情就越靠近你。濫好人沒脾氣,是因為他怕別人有脾氣:他擔心別人發脾氣,所以不得不接受別人的要求,自己敢怒不敢言,把脾氣悶在心裡。他們擔心自己要是把脾氣發洩出來,就會造成衝突。在他們的眼裡,脾氣就是衝突的導火線,有脾氣就容易爆發衝突。而避免衝突,恰恰是每個濫好人心靈深處的念頭。
他們想要平靜安然,從沒有想過發脾氣,更討厭別人發脾氣,總覺得有脾氣的人不好,沒有氣度。事實上很多人心中都有這樣的好人情結,都會覺得脾氣是一種恐怖的東西。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其實有脾氣的人更會表達拒絕的意願。不要覺得這很荒謬。很多時候,人們無法拒絕他人,不是因為不想拒絕,而是因為少了那麼點兒脾氣。
一個沒有脾氣的人,彷彿是砧板上的一塊肉,任人宰割,毫無抗拒之力。在他們的心裡,存在著扭曲的好人思維──總覺得自己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自己好。因此,他們不會憤怒,也不願意發脾氣。一旦發脾氣,就會深深的自責,感覺自己不夠好。
其實很多時候,完全沒有必要責怪自己,如果是對方的問題和責任,為什麼要讓自己承受那些折磨和損失?有人感嘆:「我多麼願意別人欣賞我的禮貌、我的氣度,可實際上,他們只是享受我的禮貌,利用我的氣度。有的人即便你無數次忍讓他,也不能停止他的攻擊與辱罵,反而會越來越猖獗,到後來連家人都被一塊罵。如果我不打斷他,他是不會甘休的。」
一個正常的人,要能和氣待人,但也要有點兒脾氣。這並不是提倡爭鬥,也不是要人變成火藥桶,只是希望我們都能坦誠面對自己的心,而不再壓抑自己。
不要再做勉強自己的事情,敞開你的胸懷吧,勇敢面對自己內心的不甘、不願和憤怒。如果你很生氣,那就告訴對方;如果你不願意,就不要勉強;如果你憤怒於對方的侮辱,那就勇敢的表達你的不滿和抗議。我們不做衛道人士,我們只需要坦誠的面對自己,做一個坦誠的人,哪怕很普通。一個人若能保持自己的真心和坦誠,生活中你便可馳騁。
※ 本文摘自《99%的人輸在不懂拒絕》,原篇名為〈老是「以客為尊」嚴重傷身〉,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