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注在練習本身,其實有助於放鬆
文/湯姆士.史坦納;譯/陳繪茹
我學習高爾夫球時,上了為期六週的課程,每一週我們這五位大人都會先在練習場聽講一個小時,然後各自練習一小時。第三堂課一開始,我正坐在長椅上等著前一班下課,身旁的同學也提早到了。這位同學在第一堂課自我介紹時表示,自己為了工作忙進忙出,希望高爾夫球能有助於放鬆身心和開拓事業,她從事的工作會透過打高爾夫球增加人脈,在輕鬆的情境下談談公事。
我們邊等邊聊著彼此的工作和高爾夫球,我問她:「那妳有練習上週教的東西嗎?」她回道:「沒有耶,我一整週都忙死了,真希望某天早上醒來忽然就成為高爾夫球高手。」那語氣中透露出沮喪和些微的低潮,沮喪於高爾夫球的難度原來遠超過預期,低潮則是因為如果希望能從中多享受些樂趣,她恐怕還得下好些苦工。
調整觀點:練習其實有助於放鬆
課堂開始後,教練也問了同樣的問題,不過其實他只要等我們開始練習就一目了然。教練提問的目的在於讓我們大聲公開承認自己能否自律,畢竟自律對於練習和內化前一週的教學不可或缺,確實做到了才能輕鬆踏出下一步。結果只有兩位同學有練習,一位趁晚間去了幾趟練習場複習技巧,另外三位不僅完全沒練習,甚至在上回聽課完就立即離去,沒進行接下來的個人練習。我每週的練習大致如下:
一下課當晚,留在場上練習一個小時,好理解當次上課的內容;離開練習場前,坐在車裡花幾分鐘整理筆記,完整記載上課內容,筆記未必詳盡精確,卻能提醒我教練談到的重點。
接下來一整週,只要孩子上床睡覺了,我和太太也聊過彼此的一天,便會在地下室練習高爾夫球。首先我會將當次練習的內容逐項列出並分成細項,如此便能針對揮桿的不同重點分項練習。為了避免打到天花板,我都是在鏡子前運用短桿練習揮桿一百至兩百次。
週間也會去練習場三趟實際練球,不過依然每次只針對揮桿的一項重點進行練習,同時也盡量不去在意球打出去的走向,因為我告訴自己正處在學習揮桿的歷程,所以球打得好不好並非重點,畢竟打出好球是所有技能發揮綜效的結果。
其他同學可能會覺得這樣的練習規畫得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畢竟大家每天都已經忙得頭昏腦脹了。然而事實證明,這些練習就像我在兒時學習樂器一樣,幾乎每天都不會超過一小時,一般人只要關掉電視,多出來的時間大概就綽綽有餘了。更重要的是,我對練習不僅抱著期待,甚至可說是一心渴求,因為練習有助於轉換心情。
我的生活和多數人沒兩樣,有時難免緊繃焦慮,自然期待自己能沉浸在沒有壓力的活動中。我除了得面對每個家庭必有的爭吵笑鬧,也有許多工作得趕:客戶原本拖了多年的鋼琴修復計畫,現在不管供應商零件提供錯誤或是我有交響樂團緊急的維修工作,反正時間到了就是得交貨。有時候音樂界的天王天后開演奏會,在準備鋼琴上出了問題,我也得解決這棘手燒腦的麻煩,畢竟只要有問題,我就是最佳的救火高手,必須立刻想出解決之道,什麼藉口都沒有用。我不只一次在交響樂演奏會前瘋狂找出某個不盡完美的小細節,而音樂家就站在背後緊迫盯人,大廳內千餘名聽眾也等著我完成工作好盡快入場。這份工作可說是和壓力畫上了等號。
我的練習經驗和其他同學相反,因為我發現只要能聚精會神於當下,練習其實非常能夠平靜人心,根本一點都不煩人。我什麼也不想地專注於「此刻」,唯一要完成的其實就是「當下」的活動。體會到原來完全投入練習的歷程能使我免受當天各種壓力的干擾,放下所有對於明天得趕進度的思緒,一顆心超越了過去和未來,只為此時此刻跳動。我也不再預期自己究竟多久才能練好揮桿,因為我正忙於當下:學習正確揮桿。
為什麼我會覺得練習高爾夫球能替人注入活力、又能使心情平靜,其他同學的看法卻相反?原因大概在於我的確投入了練習,他們卻沒有,同時因為心知肚明沒有練習而產生焦慮,擔心自己無法朝目標邁進,這都使得問題更顯沉重。
不過如果具備了兩項條件,這些同學必定能騰出時間、喚醒自律,甚至一心嚮往練習。第一是了解理想的練習如何運作,也就是體認到:正確的練習機制能夠提升學習效率,並減低壓力和不耐。第二,調整原本的目標,因為多數人並不會將朝目標前進的歷程訂為目標,反而往往錯將期待的結果設定為目標,這點從日常生活的許多活動中可見一斑。我們變得眼裡只有目標,因而完全錯失了努力歷程中的樂趣,誤以為只要達到某個黃金目標就能獲得快樂,反而將前進的歷程視為達到目標之前無可避免的麻煩事。
※ 本文摘自《練習的心境》,原篇名為〈重歷程而非結果〉,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