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由裡至外的人際最佳距離,「社交距離」排第三

文/金惠男;譯/何汲

當我們從遠處眺望森林時,會覺得森林的樹木似乎是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然而,很神奇地,當我們走近一看,會發現樹木與樹木之間都存在著適當的間距,它們彼此之間是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在生長。

我一直很好奇究竟原因是什麼?後來有一天遇到一位研究樹木的學者,經由他詳細的說明才得以解惑。原來若是樹木彼此太靠近,為了爭奪更多的陽光,就必須向旁邊伸展。然而,如果只是橫向發展,受限於空間,將無法長出更多的樹枝和樹葉,讓整棵樹木都變得更強壯,結果兩棵樹都會長不好,變得很細長,如此一來,即使面臨弱風也將無法承受而倒下。

刺蝟的兩難

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距離,一如樹木之間為了讓彼此都能順利地長成大樹,就要有適當的距離。然而,如果我們對一個親密的人提及希望彼此保持距離時,對方或許會產生一種誤解,以為說「你嫌我很煩嗎?」或者「你不再喜歡我嗎?」因此,越是親密的關係之間,越難談及想要彼此「保持距離」,因為一不小心可能就會對彼此造成深深的傷痕。

然而,從結論來說,越是親密的關係之間,越需要為彼此保持適當的距離。一如任何人都渴望依賴某人,但也都希望隨心所欲而獨立自主,這兩種需求會同時存在。雖然人人都想要透過人際關係去愛人和被愛,並且因此變得幸福,但是卻不希望因為這種關係而損及自己與眾不同的主體性或獨立性。

問題是當我們越是偏向親密或距離感的某一邊時,就會離另一邊越遠。而且,在人際關係中所產生的失望及挫折,通常始於一方想要靠近一點,而另一方想要保持距離。如果有人靠近自己時,我們通常會本能地後退一步,因為任何人都有一個不希望被別人侵犯的空間,也就是所謂的「私人空間」(personal space)。人們在搭乘客滿的電梯或擁擠的公共汽車時,所感覺到的不適感,也是來自於所有人幾乎緊貼在一起,而無法確保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所致。

想像一下,假使對方太靠近我,那麼我可能會以為他想要完全依賴我或管束我,而感到害怕。相反地,假使我想要保持距離,一個人自由自在地生活,那麼對方可能會擔心被獨自拋下。因此,保持一段靠近也不會受傷,疏遠也不會感到孤單的距離,其實對彼此而言,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哲學家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借用刺蝟的行為來解釋這種兩難的困境。在冬天,刺蝟為了藉由彼此的體溫取暖而互相靠近,但是彼此離得太近時,又會被對方的刺所扎傷。雖然受傷的刺蝟為了保護自己的身體會後退,但是寒冷使牠們又再度相互靠近。因此,刺蝟就不停地靠近又退開,來來回回地移動著。不過,分明有一種距離是可以感覺到彼此的溫暖,又可以避開寒冷的方法,於是刺蝟不斷試圖找到最佳的距離。

你我之間的最佳距離

首次提出了私人空間概念的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在《隱藏的維度》(The Hidden Dimension)一書中,談及四種類型的人際距離區,值得一提的重點在於他是透過各種實驗,提出人與人之間所需距離的具體數值。

首先,親密距離區(Intimate Distance Zone)是從零到四十六公分的距離,這是產生分享愛意、彼此較量、互相安慰、給予保護等行為的距離。相較於聽覺,觸覺或嗅覺等感覺,是主要的溝通手段,可以視為出現在諸如家人或情侶之間,彼此關係最為親密的距離。因此,當一個不是那麼親近的人突然侵入這個距離時,我們會感到卻步、緊張和焦慮,並且覺得受到威脅。換句話說,這是自我防衛的最小距離,所以它不能隨意侵入。

接下來的個人距離區(Personal Distance Zone)是四十六公分到一點二公尺。這是害怕接觸對方的人,彼此之間所保持的一定距離,原本是瑞士知名動物學家海尼.海第格(Heini Hediger)博士所使用的術語,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大約一隻手臂的距離,也就是伸出手可以碰到對方四肢的距離,通常出現在與朋友或感覺差不多親近者的關係之中。相較於肢體接觸,屬於這一區的人,主要透過對話來溝通,在擁有適度親密感的同時,也需要維持某種形式的禮儀。當彼此有輕微的肢體接觸而靠得更近時,若對方神態自在,則可以感覺到好感。

社交距離區(Social Distance Zone)是一點二公尺到三點六公尺,這是超出了可支配範圍的距離。除非藉由特別的努力,否則它不會觸及對方,甚至也不會期望與對方接觸。此一空間主要適用於非個人的業務,具有正式和官方性質。由於不允許提及私人問題或肢體接觸,因此在對話時,也必須遵守適當的規矩和禮貌。在公司的辦公室或在寬敞的空間放置桌子,進行小型會議或聚會等皆屬之。

最後,公眾距離區(Public Distance Zone)是三點六公尺到七點五公尺之間,此為個人和公眾之間的距離,需要誇張的音和非語言交流手段,如手勢和姿勢。諸如老師與學生、演員、歌手或講師與聽眾之間,在演講和上課時所需的距離。

一如上述,愛德華.霍普雖然提出了四種人際距離區,但是他也強調說,隨著文化或個人差異,距離可能略有不同。在韓國,與人初次見面時,詢問對方「結婚了沒?」「有幾個小孩?」經常是一種問候的方式;然而,以西洋文化而言,這是種侵犯個人隱私,很不禮貌的問題。還有像韓國公司同事之間,往往以「一家人」來彼此稱呼,對於個人的私生活也毫不顧忌地詢問,這也是很大的文化差異。

本書中,我們主要想討論的是上述四種人際距離區中的親密距離區和個人距離區,因為我們人生中最重視的人際關係,都屬於這兩種距離區之內,若是未能好好處理這兩個距離區的關係,那麼其他關係也將無法好好維持。如果家人的關係不如朋友,彼此只能相對無言,那將是非常痛苦的事。在最親密的關係中,彼此卻相當疏遠,這分明是有問題的。相反地,如果有朋友硬要說:「我們之間不能有任何祕密。」基本上就是忽略了距離的舉動。

※ 本文摘自《你和我之間》,原篇名為〈你我之間所需的最佳距離〉,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