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飲食成為一門新興宗教,告訴我們必須為發福的身材贖罪

文/琵克希.特納;譯/張郁笛

為什麼人們會對飲食迷信和偽科學買帳?這個問題的答案十分複雜,本書也會花上許多章節說明,但最明顯的原因是,人們通常會輕易相信迷信及團體。我們可以說,宗教能夠集結人們形成龐大的團體,讓他們基於共同興趣,一起有效率地完成工作;這是其他方法都不可能做到的。如果你想將人群集結在一起,就需要樹立共同的目標和敵人。

當飲食成為一門宗教

而節食文化完美地執行了這個策略。節食的神學理論通篇圍繞著一個核心:苗條。變得苗條是他們的目標,是正向與美好的代名詞;而肥胖則是邪惡的、不好的、敗壞道德的。節食文化建構了一個信仰系統,而苗條就是這個信仰的最終救贖。他們同時也創立了教條,教導信徒如何追求「苗條」這個終極目標,諸如應該吃「好」食物、去除「壞」食物、規律運動等。

節食文化有它自己的習俗和儀式,無論是計算卡路里、計算巨量營養素、果汁飲食、攝取超級食物、追蹤燃燒的脂肪量、或是每天測量體重等等。而節食書籍就是聖經,分享領袖們的智慧。這樣一來,節食文化就展示了一系列特徵:信仰系統、神話、情緒、習俗、儀式、規則、圖像、文字和象徵,正符合了宗教的定義。

健康飲食文化也不例外。健康飲食文化或許用了「健康」及「不健康」的字眼來取代「苗條」和「肥胖」,但兩者傳遞給大家的動機和目的都是相同的。「淨化飲食」只是因為所用詞彙更具說教性質而已。所謂的健康就是苗條,疾病就是肥胖;「乾淨」的食物就是好食物,而「骯髒」食物就是不好的食物。只要看看健康產業界所有領袖們就知道了:他們都很苗條。

節食文化重新定義了減肥者的飲食方式。節食神學理論為食物和進食賦予了道德價值,不管食物性質,讓「好」食物與「壞」食物相互對抗。在嚴格素食飲食中,讓植物和動物相互對抗;在低碳水飲食的教條中,則讓蔬菜與肉類對抗麵包與糖分。這種將食物道德化的方式為我們帶來罪惡感循環,這正是效仿宗教框架下的罪惡感,以及為這份罪惡感贖罪的需要。

強調因果、自我規範,散播「瘦身」福音

食物迷信和節食文化的領袖們通常會採取幾個策略:第一個即是互惠策略。可以把這條策略看成因果、以牙還牙或是借錢欠條,它要求人們必須付出回報,因為他們已經獲得了一部分節食知識,所以必須承諾遵守所學規則,以作為回報。當節食文化的領袖深具魅力和同理心時,這種策略更為強而有力。領袖會以自身專業和/或個人經驗奠定他們的權威地位;他們會說自己的處境也曾與你相同(通常是肥胖又不健康的處境),接著為你提供方法,解決這種處境所帶來的問題和痛苦。許多節食文化領導者就如同宗教領袖一樣,描述他們自身從肥胖變得苗條的變身過程,以確立自己的可信度並吸引人群追隨。

當這些節食文化領導者建立權威之後,就會要求減肥者說出親身體驗、散播福音,向大家分享成功瘦下來的故事。而這些成功故事通常有著類似的模式,先是懺悔,再說出自己的改變:採取了新的飲食方式,接著就由胖變瘦。身材較胖的那一個,永遠是「減肥前」的那個,而不是「減肥後」的,他們也會一直強調克制和自我規範的重要性。許多節食減重的人都會提到他們在減重後發現了人生新價值,好像他們的人生在減重後就會神奇地變成美好又值得活下去的人生。

如果是健康飲食文化,他們就會強調自己有多健康、感覺多好;可能是皮膚狀況有所改善、肚子不再突出,或是感覺更有活力。但這背後的概念都還是一樣的,而且即使在健康飲食文化框架中,他們宣稱體重不是重點,但在見證者的親身體驗故事中,仍會不免俗地提到自己的體重有所減輕。你是否有注意到,節食者和提倡健康飲食的人總是不吝分享他們的飲食?他們恨不得大聲向全世界宣布自己正在進行舊石器時代飲食;在Twitter的個人簡介寫上自己是「素食飲食者」;在Instagram上分享食物照片時還要打上標籤「#淨化飲食」。正如那個老套笑話所說:你要怎麼知道對方是不是吃素?別擔心,他們自己會說。

成功改變身材的節食者會繼續體現他們的信念,並與他人分享;而身材較胖的人則會被大家當作不識減重福音的無知者,進而被視為無用之人。這樣的態度讓人們會盡量避免變胖,認為那是罪惡與羞恥的象徵,並透過減肥過程來驗證自己身體的價值。在這樣推崇苗條的教派之中,身軀肥胖被視為一種失德的行為。

有趣的是,在節食宗教中,人們做出的犧牲越多,對該教派的信念似乎就越深。一般人總會有種深層的渴望,希望能維持一貫的態度和信仰,因為這樣的感覺是強烈而穩定的;同時也會避免做出違背信念的行為,以避開伴隨而至的負面情緒。正因為如此,節食迷信要求信徒以實際行動做出承諾,像是禁吃特定食物、購買特殊食物,或是在外出用餐時要求特別菜單和料理。所做的犧牲越多,承諾的行動越大,你就越難放棄這份信仰。

但無論是實際加入減重團體、加入 Facebook 團體或是在 Instagram 上追蹤名人,只要你成為團體的一份子、看到他人也在做相同的事時,你的信念和行為就會更堅定。但這也造成了額外的社交壓力,讓你必須跟隨團體行動,以免被拒絕往來或被排擠。人類具有強烈的歸屬感,因此被排擠可能會導致嚴重且具毀滅性的後果,產生憤怒或悲傷的情緒。因此,節食者在離開團體後通常會感覺更糟糕(一開始的時候),這反而讓人再次確信了飲食迷信的強大力量。

正因如此,要求某人違背特定飲食方式,甚至是要求對方質疑他們的飲食選擇時,幾乎就像是在要求他們改變宗教信仰。他們會產生憤怒、否認、防衛及暴怒的心態。若你質疑他們的飲食選擇或節食的成效,可能會讓對方認為你是在侮辱他們。

掌握人性的飲食偽科學

節食文化可說是新的宗教流派。但健康飲食文化隨即到來,對它說:「幫我拿一下啤酒(抱歉,應該是康普茶),看我的!」接著持續擴大規模,將健康的價格往上翻倍。在淨化飲食及健康書籍的亮麗外表下,隱藏著經濟上的排擠效應:只要你負擔不起小麥草或螺旋藻的價格,你永遠無法達到真正的「健康」。但無論健康飲食文化怎麼想,其概念仍歸屬於節食文化的宗教信仰之下,而節食文化影響著我們所有人。我想我們都承認會使用或曾經用過宗教語言來談論節食和食物,我們會說:「我改變了」、「這改變了我的一生」、「我一直表現得很好」、「真是天賜的滋味……」等。連節食書籍都喜歡在書名中使用「聖經」這樣的字眼;而「誘惑」、「罪惡的」(拜託!瘦身世界甚至用「罪」 [7]來將食物分門別類)、「罪惡感」等等……這些詞都帶有宗教意涵,我甚至還聽過「光暈頂點」(Halo Top)低卡路里冰淇淋、「良知巧克力」(Conscious Chocolate)和「靈魂單車」(SoulCycle)健身課程。把食物與健康道德化和神學化的現象,已成為常態。

我們也需要重視在節食迷信表面之下,大眾對偽科學主張深信不疑的社會與認知動機。相信節食或食物迷信的確有它的好處,舉例來說,如果體型較胖的人認真追求變瘦,會受到社會的鼓勵,而參與這樣的團體,也能讓人感到被接納和歸屬感。營養偽科學和節食文化為大家提供了清楚明確的答案,告訴你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不像一般營養指南既複雜又模稜兩可,而且每當有新的研究證據出爐,就又會改變。追求明確答案的動機加上渴望擁有歸屬感的社會壓力,成為了影響人們行為的強力工具。

將食物分成好與壞(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所代表的教化意義,以及透過建立一連串食物和飲食規則的方式,以簡單的答案簡化了這個世界;就像宗教一樣,為日常生活設定簡單規則(例如:「汝不可殺人」)。食物迷信和節食在我們每天面對眾多選擇與相互矛盾的資訊時,提供了準則和規範,幫助我們做決定;而偽科學則提供一套解釋的方式,讓我們獲得想要的簡單營養學答案。

註釋

[7] 英國的一間體重管理機構「瘦身世界」(Slimming World)直接用罪(sin)的諧音(syns)來代稱禁吃的食物。但也有一說這是協力作用(synergy)的縮寫。

※ 本文摘自《不節食更健康:英國營養師帶你破除減肥迷思,善用直覺飲食,培養身體自癒力》,原篇名為〈偽科學的力量〉,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