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生:為鄒族付出生命,有愛,有恨,無悔
文/李敏勇
高一生
為鄒族付出生命。 有愛,有恨,無悔。 ──高一生(1908-1954)
高一生是原住民,鄒族的音樂家。他的原住民名字是 Uyongu Yatauyungana。他也是教育家,詩人,政治家。漢名的高姓,是來自原住民總稱的高砂族;一生,意指高砂族菁英──鄒族第一位受高等教育的學生。
日治時期,就讀台南師範,開始接觸現代音樂,喜彈鋼琴。畢業後,到阿里山任教。對音樂和文學都熱愛的他,也熱中探討各種知識理論,對自己家鄉和台灣的建設藍圖也有想法。
喜歡日本俳句的他,除以日語創作歌曲,更以鄒族語言吟唱。二戰後,他擔任阿里山鄉第一任鄉長,致力於提升族人的地位,對原住民「民族自治」也有理想。推廣新知識、爭取新墾地、改善醫療衛生。
二二八事件發生時,他率領鄒族青年到嘉義支援,並掩護落難逃到部落山區的反抗人士。一九五二年,在清鄉行動,因倡導原住民自治區及曾協助政治避難者而被捕下獄。他在青島東路看守所時,以〈春之佐保姬〉這首歌曲,表達對妻子的鼓勵和思念。春—指的是妻子湯川春子(漢名高春芳),而佐保姬,則是保護女神之意。他在獄中的五十多封家書,更流露深情,動人心弦。
高一生是極具進步意識的台灣原住民文化人,兼具多方才具,堪稱典範。一生關心原住民經濟發展的他,於一九五四年四月十七日,與六名原住民同被槍決。他的妻子與其他受難家屬被帶到台北認屍,屍體是從福馬林池中撈出,火化後回家鄉下葬。近四十年戒嚴期間,當局禁止鄉人談論。一直到解嚴後,民主化的時代,高一生的歷史才逐漸重見天日。
高一生的〈春之佐保姬〉和〈長春花〉、〈杜鵑山〉、〈狩獵歌〉、〈古道〉、〈移民之歌〉、〈安魂曲〉等,留給人們對歷史的追念,對他人生的追思,而他的多位後代以原住民歌手登場,也連結了他的悲美人生。
「是誰在森林的深處呼喚?」〈春之佐保姬〉是「像銀色鈴鐺一樣華麗的聲音,越過森林。」
※ 本文摘自《墓誌銘風景》,原篇名為〈在森林的深處呼喚〉,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