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面對壓力,「不正常」才是正常反應

文/洪培芸

《時代》雜誌譽為「二十世紀五大聖人」的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曾說:「能夠在病態社會裡適應良好、遊刃有餘的人,真的是健康的嗎?」

這段話不僅是當頭棒喝,更是暮鼓晨鐘。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要透過「自我認識」,從限制、恐懼、權威及教條當中解放出來。

是啊!在高度壓力及快速運轉的社會下,看起來遊刃有餘、如魚得水,會不會只是個表象,其實山雨欲來風滿樓,全是暴風雨前的寧靜?會不會,只是在結束生命前,蓄勢待發的假面具?它騙過了每個人,甚至是專業人士。當然,更包含了微笑憂鬱的自己。

「正常」未必正常,只是一種想像與假象

我們都很怕被當成不正常,所以我們繼續擁護著正常。

世俗定義的不正常是什麼呢?適婚年齡沒有結婚,就是不正常。喜歡同性,就是不正常。結了婚沒生小孩,就是不正常。一份工作做好好的,竟然要辭職,也是不正常。你什麼都擁有了,竟然還憂鬱,更是不正常。但──

所謂的正常,真的是正常嗎?

所謂的沒事,真的是沒事嗎?

所謂的還好,真的是還好嗎?

其實,這些「正常」的內涵,都只是一種想像,更是假象。

不正常三個字,就是最大的汙名化。

在一個病態的社會裡「看起來」好好的,並不代表就是健康的。在一個價值觀扭曲及龐大壓力的社會裡,「能夠」適應良好的,或許只是拚上了「最後一口氣」。

捫心自問,我們的生命當中,有多少限制性的信念、有多少根深柢固的恐懼,有多少默默順從的權威,又有多少信奉至今的教條,深深地刻在我們心中?答案不在外面,就在自己的心裡,只是我們從來不曾深入認識。

當然,我們也必須區分到底是真正地適應良好、遊刃有餘,還是善於偽裝、勉強及壓抑。其實是你看不見也看不懂,身邊親近的他,甚至是你自己,早已笑到快沒有力氣。

割破了手會流血,被踩到腳會直呼疼痛,被人中傷會感到氣憤,被人背叛會覺得委屈及受傷……這些都是再自然、再正常不過的反應。可是,這些正常的反應,卻可能被貼上這樣的標籤:

「你就是抗壓性低。」

「身為公眾人物,接受網友公評是應該的。」

「都這麼大了,還這麼不懂事?」

「爸爸媽媽養你這麼大,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他們也是為你好,你說走就走,怎麼可以如此不孝?」

「身為老闆,員工辦事不力、出了紕漏就是你的責任,就是你識人不清。」……

不正常才是正常的反應

身為兒女也好,身為學生也罷;身為員工也是,身為老闆也會中獎,如果你還不小心有了那麼一點點「名氣」,所有人都可以放大檢視你的一言一行。在這個人人被高度檢視的社會裡,如何能夠不憂鬱?

活在這個時代,存在這個社會,我們所有人都辛苦了。

放眼望去,每個人一定都經歷過恐慌、焦慮、憂鬱、失眠等各式各樣的痛苦,或者暴飲暴食、酗酒、瘋狂購物等成癮行為。

生活多麼不容易,感覺壓抑,益發憂慮。而且多數時候的我們,都選擇了逃避。把心裡頭的不愉快、痛苦跟難過藏在內心深處,表面上都是面帶微笑,嘴裡說著「我沒事」來繼續過日子。

因為從小到大,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不要想太多」。這也是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最常聽到父母對自己說的。彷彿是你小題大作,彷彿是你自找罪受,彷彿這一切都是你沒有路用。

「不要想太多」這句話,阻擋了後續可能有的求救訊號。

其實給你建議的人,往往一無所知

當你進入職場一段時間,想要轉換跑道;當你的婚姻嚴重觸礁,不知該如何是好;當你的家人持續對你情緒勒索,甚至到處惹麻煩,卻要你收拾……身邊的人,除了叫你「不要想太多」,有時還會隨口給出建議。他們說起來總是如此輕易,你聽起來則是更加憂鬱,因為你感覺到的,是更多的無能為力。

甚至不只身邊的人,很多時候,連你也會這樣安慰自己。然而,這同時也是在禁止自己,不要再深入探索下去。

為什麼呢?因為要承認自己有憂鬱的情緒,要去尋求所謂的專業協助,不管是去精神科、身心科還是心理治療所進行心理狀態的評估、服藥及治療,仍是一件「很丟臉」的事。

記得很多年前,我在一間學校服務,進行特殊教育團隊的心理治療。有一節上課,孩子到了,資源班老師也到了,就是沒見到家長。後來學校老師告訴我,孩子家長不會出席,因為爸爸是某醫學中心的主任,他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有自閉症,不僅孩子是由外傭送來學校上課,連 IEP[1] 都是由外傭來開,父母親從來不會出現。換言之,即使是擁有醫療專業的人,都深怕旁人知道自己或家人罹患疾病,尤其還是精神科的疾病。一旦承認,除了會被貼上有問題的標籤,更會被認為「不專業」。

行文至此,許多人會開始義憤填膺,這也是年輕時的我會有的反應。但是現在的我,愈來愈能同理家長晦澀的心情。因為身為家長的他們,身為專業人士的他們,一定最常聽到這樣的問句:

「你怎麼會處理不來呢?」

「你怎麼會教不好呢?」

「你不是這方面的權威嗎?」

「如果連你都治療不好,那我的孩子交給你,到底行不行?」

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承認,甚至大方坦承?

如同憂鬱情緒,我們只能拖著拖著,讓它成為心底的祕密。也許一開始症狀及事態還算輕微,往往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也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於是,那些持續讓你困擾及痛苦的問題,既沒改善,也沒消失。甚至如同滾雪球般,從一般的大小,變得愈來愈大,事態愈演愈烈,讓你益發陷入憂鬱的情緒。

憂鬱是提醒,也是休息的契機

請大家想像一個畫面:眼前有一杯受到汙染、有毒的水,一片過期的吐司,還有一盤腐敗而細菌叢生的烤肉片。這時,有個人來到了桌前,把這杯水、這片吐司,還有這盤肉片吃了下去。

接下來他應該會出現什麼反應呢?

一、完全沒事。不僅當下吃得津津有味,過了一小時,甚至三天後,都毫無腹瀉、嘔吐或者任何不舒服的反應。

二、開始上吐下瀉,臉色發青,甚至需要送急診。

前者就是適應良好,但卻微笑憂鬱。

後者雖然出現反應,正是生命提醒。

我們都同意,會產生過敏甚至不舒服反應的人,他的體質才是健康的,才是正常的。因為他還有感有覺,他還能針對細菌病原、有威脅的刺激、讓自己不舒服的痛苦及壓力產生反應。

微笑憂鬱,就如同暮鼓晨鐘。它是來自生命的呼喚及提醒。

它從來不是要提醒你,唯一的選擇是結束生命,而是提醒你,這是個該轉彎、該休息的契機。

註釋
[1]個別化教育計畫,指針對「每一位」身心障礙且具有特殊教育或相關服務需求之學生所擬定的教育計畫,不論這位學生是安置在普通班、特教班、資源班或特殊學校。目的是為了確保每一位身心障礙學生都能夠接受適性教育。

※ 本文摘自《微笑憂鬱》,原篇名為〈微笑憂鬱,一張你我都可能戴上的面具〉,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