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泰共享「國民飲品」,曼谷人手一杯珍珠奶茶
文/姜立娟
在泰國首都曼谷(和泰國大城市)飲食選擇相當多樣化,除了本土的泰國菜之外,也不乏中式、日式、韓式、美式、義式等各國的美食。
韓國炸雞
在這之中,近年來在曼谷最夯的,個人覺得大概是隨著「韓流」(韓國潮流)來襲的韓國菜!近來韓劇、韓樂(K-Pop)的興起,引發了許多人(特別是 YZ 世代的年輕族群)對韓國文化、語言的興趣。韓劇裡頭超高顏質的男女主角的穿著打扮,在泰國等其他國家,幾乎都會成為潮流風尚,而且這些俊男美女吃什麼想當然也會引起大眾的好奇,進而變成一股旋風。
至於,在最近所有的韓國菜之中,個人親身的經驗使我對「韓式炸雞」的感受特別深刻:之前在泰國工作時所遇到的年輕同事,對「韓式炸雞」熱愛的程度高到「連出國前,都要先到蘇凡納普機場內的分店大啖一番」,才甘願踏上長途旅程!我也因為他們,才接觸到這一熱門韓式美食。
查詢了一下資料,「韓式炸雞」之所以在泰國等地蔚為風潮,要歸功於二○一三年播出的《來自星星的你》一劇,此劇在亞洲走紅了之後,女主角千頌伊在劇中大啖的「韓式炸雞」(配啤酒)自然受到了眾多影迷們的關注。
不過,據報導指出,「吃炸雞」(配啤酒)這庶民飲食文化其實早在此劇播出之前就已在韓國頗為流行,只不過戲劇使其更加發揚光大,甚至變成一股熱潮漫延到泰國等其他國家。例如泰國最出名韓式炸雞店「本村」(BonChon Chicken),根據官網的介紹,其實早在二○○二年就於韓國釜山成立,之後向外擴展,並在二○○六年左右到美國紐約開設分店,二○一一年則來到泰國曼谷展店;現在它在泰國的分店已有數十家。
然而,若僅論食物本身,「韓式炸雞」到底為什麼那這麼受歡迎?我想,應該是它創新了「炸雞」的吃法和口味,讓它和泰國路邊攤以及美式連鎖店的炸雞有所區別。如此的創新包含了炸雞所需使用的材料、油炸方式、還有一樣「祕密武器」:將油炸完畢的炸雞沾滿特製的大蒜醬料或辣醬。這樣一來,不僅革新了之前炸雞所搭配的沾醬口味,(泰國)人們亦不用像以前一樣在吃的時候需另外搭配沾醬,而且炸雞還可以吃起來酥脆、不油膩。
非常幸運的,如此口感、口味廣受喜愛的韓式炸雞配方,據說在泰國(和其他地區)並無特別改變,唯獨「配啤酒」這部分,在泰國變成了較符合泰國人飲食習慣的「配白飯或糯米飯」。這也讓我想到了,麥當勞和肯德基這兩大美式速食連鎖店在泰國也都有提供「炸雞配白飯」的餐點。(其他「在地化」的象徵還包括了:肯德基會提供盤子和刀叉,給在店內吃炸雞的顧客;雙手合十的泰國麥當勞叔叔……)
當然,實際上每個人的口味不同,還是有人偏愛傳統泰式或美式的炸雞。但不可否認的是,「食物」的影響力無遠弗屆,能將屬於不同文化的人串連起來,加深彼此的認識和交流。
珍珠奶茶
在泰國本土,泰式奶茶算是他們的「國民飲品」,一杯 20、30 泰銖,大街小巷上常有站在泰式奶茶推車的小販旁,等待冰飲的民眾。不過,近幾年來的另一冰飲夯品,個人覺得是來自台灣的珍珠奶茶、黑糖珍珠鮮奶等。雖然台灣也有美食傳到了泰國,如炸雞排、麻辣火鍋等,但在泰國最明顯、最接地氣的非飲品類的「珍珠奶茶」莫屬。
對於台灣人而言,以珍珠奶茶為首的茶飲,應該可以說是我們的「國民飲品」。據報導,「台灣本土每年可賣出 10.2 億杯的茶飲,平均每人每年喝 44 杯。」含有 Q 彈的粉圓、進步的包裝技術,還有可以調整甜度和冰量的台灣珍珠奶茶,很快地就傳到日本、香港、美國等世界各地,近來也來到了泰國,並受到當地人的熱烈歡迎。就我這半年、一年來的觀察,在曼谷,人手一杯「珍奶」(或相關茶飲)的比例,比人手一杯「咖啡」還來的高。
大家可能會好奇,來到泰國的台灣茶飲連鎖店和台灣本土的有什麼不同?個人覺得,口味上沒有大太的差異,但是在外觀上就顯得較高檔、時尚。怎麼說呢?由於這些茶飲連鎖店和其他商店一樣大多集中在百貨商場中,與台灣路邊「富親切感」的茶飲店面相比之下,比較有「奢華感」。不過也因為店租和原料進口等的花費,一杯要價比台灣的高許多,約從 80、90 泰銖開始起跳。
雖然這價錢已快可以跟 Starbucks 並駕齊驅,但有趣的是,這似乎一點都不影響生意!當地民眾仍絡繹不絕地前來排隊(Starbucks 在曼谷的店面也幾乎都是高朋滿座)。我常經過的一家台灣茶飲連鎖店,從去年開幕到現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其店面前總是不乏等候的人潮,盛況似乎沒有減低的趨勢,後來甚至還增設了座位區。
為什麼走「高檔」路線的珍奶,能在泰國的生意能這麼好?除了新奇、美味、容易接受以外,以下的見解也相當精闢。來泰國發展的台灣茶飲龍頭業者曾在一篇報導中表示,「經營東南亞市場的關鍵詞是『貴』,因為在東南亞人的眼裡,貴的東西才是有品質的。」
這麼好康、好賺,泰國當地業者想必不讓外國人專美於前。當地業者自創的茶飲店也開始加入了「戰局」(或是將原本的飲料項目增加了珍奶等選項),推出「台灣珍奶」,以及從台灣起家的當紅「黑糖珍珠鮮奶」等飲料。有些店家的定價較低,有些則是跟來自台灣的茶飲店不分高下。除此之外,連當地的甜點店、泰式火鍋店、日式料理店、連鎖沙拉店等餐廳,也都紛紛軋上一腳,好搭上這波潮流,吸引顧客。
至於它們的口味呢?個人覺得泰國本土茶飲店的珍奶與台灣的風味還是有些許不同,我比較習慣台灣的口味,但偶爾也會去「嚐鮮」。比較特別的是,有些泰國茶飲店所推出的珍奶、奶茶相關飲品較具在地風味,有點像是泰式奶茶口味的珍奶、美祿口味的珍奶、起士奶蓋珍奶(據說其靈感來自於我們的「瑪琪朵」茶飲),還有呈藍色的蝶豆花奶茶等。
如此文化現象不僅止於首都曼谷而已。前陣子到泰國東北地區的孔敬市時,發現當地也有自創的珍珠奶茶店,讓我十分驚喜!因為主打學生族群,一杯依口味不同約 35 至 50 泰銖左右,廣受好評。我和另一半因為好奇感使然也去光顧了,在店內等待我們的「台灣珍奶」時,不停聽到其他泰國顧客在談話中提到台灣,不禁在內心讚嘆珍奶真是咱們的光榮啊!
[泰解謎] 月亮蝦餅是不是泰國菜?
對很多人來說,月亮蝦餅是道「在台灣才有」的偽泰國菜,而且從維基百科就可以發現端倪,「有媒體報導為泰北美斯樂之雲南華僑藺以愛至台灣留學,當瓦城泰國料理學徒時偶然創造之作,因瓦城為台灣最早泰式料理店之一,故後來的泰國料理店均有此菜色。」 我也這樣以為!認為「月亮蝦餅是偽泰國菜」,加上在泰國這幾年,和夫家、泰國友人一起在外聚餐時,從來沒吃過「三角形」的月亮蝦餅(กุ้งกระเบื้อง/Gung Gra-buang),只吃過「圓形」又厚實的炸蝦餅(ทอดมันกุ้ง/Tod Man Gung)。
但為了這篇文章,我做了進一步的確認。華裔泰人的另一半首先跟我表示,我們所謂的「月亮蝦餅」在泰國的名稱翻譯成中文後,其實是「瓦片蝦餅」!因為其餅皮和內餡比較薄,一片片疊起來時很像是屋頂上的瓦片。再者,他小時候曾在曼谷的中式餐廳吃過,所以他(不負責地)認為月亮蝦餅應該是來自泰國。
另一半的這一席話,令我深感驚訝,還真是大大顛覆了我一直以來的認知啊!趕緊上網查詢,確實發現在泰國很多的餐廳(包括泰式、中式、越式等的餐廳)都有瓦片蝦餅 Gung Gra-buang 這道菜,也有很多泰國網站分享食譜和作法。
我想,飲食文化真的相當深遠,不但受到了歷史、移民的影響,也會隨著時間加以演變。有時候,我們真的很難界定某些菜色的來由。重要的是,這促使了我們去思索眼前食物的背景、故事,讓我們越吃越有滋味,不是嗎?
※ 本文摘自《泰國我的菜!泰菜的身世、餐桌文化和美味奧祕》,原篇名為〈外來文化對現在泰國飲食文化的影響〉,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