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怎麼和情緒起伏激烈的人相處?
文/岸見一郎;譯/陳聖怡
我有個情緒起伏很激烈的朋友,常常被他弄得七葷八素,實在很傷腦筋。我到底該拿他怎麼辦才好?
避免過度反應
憤怒的人,是想利用怒氣驅使他人迎合自己的期望。由於正值氣頭上,表現出來的反應非常可怕,所以不論行為再怎麼無理取鬧,周圍的人幾乎都會順著他的意思。哭泣也是一樣,也是利用悲傷的情緒來操控他人。
當一個人情緒起伏變得劇烈時,他的興奮快樂或許還可以散播給身邊的人。問題在於,一旦他的情緒摻雜負面成分時,周圍的人一定會被影響。
有些人的情緒是帶有目的性的,用意是引起身邊的人注意與支援。舉例來說,有個孩子感到不安、沮喪而不想出門上學,於是父母便決定辭去工作在家陪他。即便孩子要求父母夜晚陪著他睡,父母也會儘量滿足他的需求。但其實那個孩子並不是因為不安才無法上學,而是為了不出門上學,才會捏造出不安的情緒。
另外舉一個例子,有個人接到朋友打電話來說:「我現在心情很低落。」因為朋友的聲音聽起來很虛弱,讓他擔心得不得了,也不管當時已是深夜,便火速驅車趕到友人身邊。但是到了之後才發現,那個朋友並根本沒有什麼大礙,而現場居然還有另外五個朋友因為同樣的原因匆匆趕來。
姑且先不要管這個人為什麼要這樣,我們可以試著把這個情形當成一道考驗我們的試題,然後思考自己會「如何反應」。我們究竟是否要回應這樣的情緒?是否要幫助他呢?
每個人都有過幫助他人的念頭,因為沒有人可以在無人幫助的情況下獨自生存。有些人明知事情只能靠自己解決,卻總是處處依賴他人;也有人什麼事都只想靠自己解決。其實,遇到自己做不到的事,就應該大方坦承自己力有未逮,這也是一種自知、自立的表現。明明能力不足,卻以為自己能夠勝任,免不了會給周圍的人帶來更多麻煩。
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就儘量自己來,如果別人求助,在自己能力許可下,就大方伸出援手。
最重要的,還是多注意自己,別扛下做不到的事情。我在醫院工作時,電腦建立處方箋的系統一旦卡住了,我就會拿出使用手冊,想辦法靠自己修復。但院長認為這樣太浪費時間了,二話不說便打電話詢問當初開發軟體的那位醫師。這樣明快的處理方式給了我很大的參考。
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漸漸無法控制排泄時,依賴家人幫助並不是什麼羞恥的事。這種時候就應該要求助他人,而且求助時並不需要使性子大哭大鬧,只要用言語好好說明就可以。
有時候,不回應他人的「態度」或「情緒」也很重要,也就是學會對身邊的人說:「有事情需要幫忙的話,就要好好說出來喔。」訓練別人把需求化為語言也是必要的。如果你只對別人察言觀色,那麼對方會認為,即使自己什麼也不說,你也會看他的臉色行事。
我在精神科診所上班時,因為週日一律休診,所以週一早上的答錄機裡總是塞滿了患者的留言,其中也不乏幾通十萬火急的案件。我向院長請教該如何回覆這些急件時,院長明快地表示,私人醫院總有無法處理的病例,如果對方真的很著急,他們應該要打電話到公立醫院的精神科急診才對。這樣的思考方式,也給我很大的幫助。
我們或許想以一己之力來幫助每個人,但凡事總有能力上的限制。就算因為能力不足無法幫助他人,也沒有必要就責備自己,更何況接受外界幫助的人,也可能因為隨時都能獲得外界的支援,而產生了依賴的心理。
不過我也認為,並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必須自力完成所有的事務,這樣並不合理。有些事情雖然可以自行完成,但在某些時候若能接受大家的協助,倒也無傷大雅。當我們發現行動不便的人站不起來時,及時伸手拉他一把,也無損他的自尊心。受到幫助的人,並不會單純因為握住了伸向自己的援手,就從此產生了依賴的心理、變成一個不願自立生存的人。
你只要建立起上述的觀點,再回頭看看原本的問題,就會知道自己其實不必對朋友激烈的情緒過度反應。等到對方明白「只要好好開口求助,大家心有餘力之際就會願意幫助他」,脾氣肯定會收斂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