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截自: 尤奈斯博官網

北歐犯罪小說巨星奈斯博,從小就愛講鬼故事把朋友嚇得半死

文/譚光磊(本書中文版權代理人)

尤.奈斯博究竟是何許人也?他其實根本不需要「下一個拉森」的稱號,因為早在「千禧年」走紅之前,他便是挪威史上最暢銷的作家,拿過所有北歐的犯罪小說大獎,獲英國的國際匕首獎和美國的愛倫坡獎提名,作品被翻譯成四十多種語言,全球賣座八百五十萬冊。

奈斯博出生於一個愛讀書的家庭,從小就愛講鬼故事,常把朋友嚇得半死。高中時他迷上足球,為了加入國家足球聯盟不惜蹺課逃學,可是卻因膝蓋受傷而無法圓夢。重返校園的奈斯博成績太差,根本申請不到大學。走投無路之下,他毅然選擇從軍,在挪威高冷的北邊軍營裡夜夜苦讀,終於以高分考進挪威著名的卑爾根大學 (Bergen),主攻經濟學。

畢業後,奈斯博來到挪威的首府奧斯陸。白天他在金融界工作,晚上則填詞作曲玩音樂,還與人合組樂團。一年後,這個叫做「那裡的誰」(Di derre / Them There) 的團開始巡迴演出。兩年後,他們簽下第一紙唱片合約,專輯連續熱賣好幾年,演唱會門票全數賣光,突然間,他成了全國知名的搖滾巨星。

然而工作壓力和樂團生涯越來越難以兼顧,奈斯博決定休個長假。正好有出版社提議他寫一本關於樂團巡迴演出的書,這個案子沒成,反倒觸發了他寫小說的念頭。於是他帶著筆電,跳上飛機,前往地球最遙遠的彼端:澳洲。他在飛機上擬好大綱,動筆寫下一個叫哈利的挪威警察,和奈斯博一樣在雪梨機場降落,住進同一家飯店,同樣飽受時差之苦……。這就是日後讓奈斯博聲名大噪的「哈利.霍勒探案」系列第一集《蝙蝠人》(The Bat Man)。

六個月後,奈斯博銷假歸國,寫完小說,發覺這是自己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單純創作,不管自己飢腸轆轆、也不在乎筋疲力竭。他擁有一間公寓、一份薪水高得不像話的工作,還有一個很棒的樂團,幾乎別無所求,唯一缺的就是「時間」。他想起兩年前過世的父親,退休那年打算寫書,記下他在二次大戰期間的故事,然而時間不等人。奈斯博誓言不要重蹈覆轍,當下便起身走進老闆辦公室,表示「我沒時間替你工作」,然後辭職。

《蝙蝠人》在一九九七年的秋季問世。奈斯博創造的反英雄警察哈利.霍勒形象鮮明地躍然紙上:這位金髮漢子身高一米九、熱愛老搖滾樂,開一部破爛的福特雅士,有著嚴重的酗酒問題。他是個無可救藥的工作狂,愛講冷笑話,對所有的威權體制不屑一顧。此書描寫醉酒肇事的哈利奉命前往澳洲擔任一起命案的特派觀察員。想也知道,哈利怎麼可能乖乖聽話?他與當地的原住民警探成了哥兒們,開始調查小咖影星的命案,穿越雪梨亮麗的觀光勝地表象,走進一個賣淫和毒品交易猖獗的黑暗之城,一場場有如馬戲團怪胎秀的扭曲性愛戲碼不斷上演,而他們要找的凶手就藏身燈紅酒綠之中。

《蝙蝠人》一推出就轟動挪威書市,登上排行榜冠軍,狂賣十萬冊,更勇奪象徵北歐犯罪文壇最高榮譽的「玻璃鑰匙獎」,奈斯博頓時成為和彼德.霍格、賀寧.曼凱爾和安諾德.英卓達尚同級的作家,而史迪格.拉森要到八年之後才會以《龍紋身的女孩》拿下此獎。

哈利探案的第二集《蟑螂》(Cockroaches) 場景轉移到曼谷,這個濕熱、嘈雜的亞洲城市也是奈斯博每年冬季的度假之地。這回哈利也是肩負著「警方大使」的角色,前往曼谷協助辦案,但是死者不是無名妓女,而是新任的挪威駐泰國大使。本書和《蝙蝠人》同樣具有國際驚悚小說的特質,但哈利絕非詹姆士.龐德或傑森.包恩之流,而是黑色電影裡的落魄警探。奈斯博結合異國情調和快節奏的動作場面,還有高度的道德使命感。《蟑螂》大力批判已開發國家對第三世界國家的雙重剝削(性和經濟),也細寫哈利複雜而幽微的內心風景。

如果奈斯博繼續照著《蝙蝠人》和《蟑螂》的路線寫下去,每集派哈利去不同國家辦案,那他肯定能夠延續商業上的成功,但文學成就未必能更上層樓。正是奈斯博不安於現狀、勇於突破的精神,促使他寫下《知更鳥的賭注》,也讓他登上前所未有的顛峰。

《知更鳥的賭注》是一個規模宏大、野心勃勃的故事,具有強烈的主流文學和歷史小說特質,只是包覆著犯罪小說的外衣。故事的場景從現代奧斯陸到二戰時期的維也納和列寧格勒,時間則橫跨半個世紀。奈斯博用古今交錯的敘事手法,探討「背叛」的主題,述說了一則攸關挪威國族認同的大故事,一個令人心碎的愛情悲劇,以及一齣天衣無縫的犯罪戲碼。

《知更鳥的賭注》故事一開始,哈利就倒了大霉。適逢美國總統出訪挪威,軍警雙方嚴陣以待,哈利和搭檔愛倫奉命參與維安工作,負責監視總統車隊會經過的一段公路。眼看車隊即將開到,本該完全淨空的公路邊竟出現一名可疑男子,哈利吩咐愛倫火速向總部確認對方身分,自己同時拔槍衝下車。千鈞一髮之際他開槍擊倒對方,然後才聽到愛倫狂按喇叭,表示那是美國派來的幹員。

在挪威外交部次長和警察總長等高層密會之下,決定將這起誤擊事件包裝成挪威警方盡忠職守的公關範本,打錯人的哈利(而且他最近一期的射擊測驗成績不及格,根本沒資格配槍、遑論射擊)於是成了英雄,莫名其妙被拔擢為警監,派往密勤局坐辦公桌,結果陰錯陽差注意到一則可疑情報:一把馬克林步槍 (Märklin rifle) 已經被走私運進挪威。

軍火走私是家常便飯,這把槍為何引來哈利關切?原來馬克林步槍係一種一九七○年問世的德國製半自動獵槍,專門用來獵捕野牛或大象等大型動物,使用的子彈口徑極大,改造後再加上狙擊鏡,就是終極的殺人利器。正因如此,馬克林步槍問世後三年便被政府下令停產,但據信已有一百多支流入職業殺手和恐怖份子手中,黑市的交易價格超過一百萬美金。

同時,小說的另一條主線將時間拉回二次大戰的東部戰線,一位加入納粹黨衛軍的挪威軍人,在負傷後被送往維也納的戰地醫院,愛上美麗的護士赫蓮娜。赫蓮娜原本出身世家,可是父親因為和猶太人做生意鋃鐺入獄,她和母親相依為命、處境艱困,從小戀慕她的醫生克里斯多夫眼看她和挪威大兵漸生愛苗,便以卑劣的手段從中作梗,一段美好姻緣終究以悲劇收場。

二戰時的挪威軍人,究竟與現代的狙擊事件有何關連?當哈利逐步揭開真相,六十年前的背叛與仇恨也浮出水面……

《知更鳥的賭注》在挪威狂賣十五萬冊,連續五十二週蟬聯排行榜,獲頒挪威年度書店業者大獎 (Bokhandlerprisen),更在二○○四年由挪威廣播公司和讀書俱樂部聯合舉辦的調查中,被讀者評選為挪威「史上最佳犯罪小說」。二○○七年,《知更鳥》的英譯本入圍英國犯罪作家協會的鄧肯.羅利國際匕首獎,讓奈斯博在英語書市站穩腳步。

去年五月,就在《直搗蜂窩的女孩》上市後一個星期,美國Knopf出版社的總編輯兼發行人索尼.梅塔 (Sonny Mehta) 從Harper Collins集團手上橫刀奪愛,搶下哈利探案最新作品版權,並在今年五月推出第七集《雪人》(The Snowman)。梅塔不僅是美國文壇最重量級的編輯、藍燈書屋集團最有權勢的男人,更是拉森「千禧年」成功登陸美國的幕後推手。

英國《泰晤士報》書評家寫道:「如今賀寧.曼凱爾已寫下韋蘭德探長系列完結篇,史迪格.拉森也離我們而去,我勢必要決定誰才是當今北歐犯罪小說的第一好手。讀完尤.奈斯博的《雪人》之後,我再無疑問。這個挪威佬贏了。……本書實乃犯罪書寫的極致成就,人物與故事同樣傑出,邪惡的氛圍揮之不去,緊張的氣氛更是從第一章就牢牢抓住讀者。」

誰是當今叱吒風雲的北歐犯罪小說巨星?當然是尤.奈斯博。


※ 本文摘自 《知更鳥的賭注》,原篇名為〈一名搖滾樂手的文學賭注:淺談尤.奈斯博〉,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