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重點不在我們讀了多少,而是能講得多清楚

文/樺澤紫苑;譯/賴郁婷

各位覺得,「每個月讀三本書的人」和「每個月讀十本書的人」,哪個人會比較有所成長?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覺得「看比較多書可以學到更多知識,所以成長得會比較多」吧。

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的。輸入量和自我成長的幅度,完全不成比例。真正的重點,其實不是輸入的份量,而是輸出量。

舉例來說,「每個月讀三本書,且可以說出三本書內容的人」,和「每個月讀十本書,卻說不出任何一本內容的人」,各位覺得兩者誰有成長呢?不用說,一定是「讀三本書,且可以說出三本書內容的人」,也就是輸出量較大的人。

因為無論輸入量再大,只要沒有輸出,就不會成為記憶、儲存在大腦。

有人會說:「我看書很專心,不可能那麼輕易就忘記內容。」倘若是這樣,請各位現在就從書櫃裡隨便抽出一本書,花五分鐘的時間說明一下書裡的內容。如果可以在五分鐘內說明清楚,表示不但記住了內容,而且大腦確實獲得知識,成為自我成長的養分。

相反的,假使無法說明,就代表其實大腦並沒有記住內容。既然大腦沒有留下記憶,等於完全沒有用。

我曾經做過一項實驗,針對三十個讀過暢銷一百七十萬冊的《被討厭的勇氣》的人提出問題:「請解釋阿德勒心理學的定義。」其中能夠完整回答出來的,只有三個人,僅僅只有一成。其餘大多數的人一句話也答不上來,說不出個所以然。

也就是說,約有九成的人就算看了書或上過課,也只是「自以為懂」,事實上知識根本沒有轉換成記憶儲存在大腦。換言之,輸入只是一種「自我滿足」。真正和「自我成長」成正比的,其實是輸出量。

描述前一天發生的事,也是一種輸出

「不擅長輸出」的人,應該從何下手開始練習呢?

首先,就從「」開始吧。「說」是最簡單的一種輸出。例如跟朋友或同事聊聊前一天發生的事,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輸出。

各位不妨可以針對自己讀過、聽到,以及體驗過的事,利用語言說給他人聽聽。

例如,向家人、朋友或後進聊聊「我昨天讀過的書中寫道……」。如果可以在一週內,三次和他人分享自己讀完書的感想,就能輕鬆達到「輸出的基本法則1」的「兩週內運用超過三次的情報,大腦會自動轉換成長期記憶」。

只是透過「描述感想」,將大腦裡的情報、自己的想法、思考、念頭等,轉化為語言表達出來,如此一來,大腦就會變得更加靈活,同時也會讓記憶變得更深刻。

無論是讀完書的感想,或是看完電影的感想、看完電視節目的感想、看完球賽的感想、吃完美味東西的感想等,任何事情都可以,就先從「和他人聊聊自己的感想」開始,一步步試著練習輸出吧。

「描述感想」的訣竅就在於,盡量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自己的發現」。

在社群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類似「我去最近最紅的拉麵店嚐鮮了!」的發表文章。當中其實很多都沒有提到最重要的感想,例如「味道如何」、「好不好吃」等。

你的想法是什麼?你有什麼感覺?只要盡量說出「你個人的意見」,你說的「話」就會有價值,讓人願意傾聽。

※ 本文摘自《最高學以致用法》,原篇名為〈自我成長和輸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