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只是問對方問題,就會產生好感,甚至墜入愛河?

文/華倫.伯格;譯/鍾玉玨

50 年前,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心理學系學生亞瑟.艾倫(Arthur Aron)與伊蓮.史伯丁(Elaine Spaulding)[1]在大庭廣眾前相吻,隨即陷入熱戀。這段插曲不僅讓兩人愛上彼此(從男女朋友進而步入禮堂),也讓兩人對愛情之謎產生強烈興趣。當時,艾倫正在苦思研究的主題,心想:何不研究浪漫的愛情?有了同仁協助(包括史伯丁在內),他開始研究之旅,希望能回答以下這個問題:在實驗室裡,我們可以怎麼找到與陌生人立刻建立親密關係的方法?

他把兩兩一組的陌生人帶到實驗室,希望能讓他們互相喜歡(甚至愛上彼此)。艾倫逐漸發現,有股強大的力量似乎能夠產生期望的效果:並非什麼愛情神藥,而是精心設計、帶有謀略的一系列問題。艾倫把問題發給每一對參與實驗的陌生人,每一組拿到的問題都一樣,兩人照著拿到的問題,彼此輪流提問並回應。

有些問題較其他來得更有效。艾倫透過錯中學、錯中改,最後決定哪些問題更能協助兩個陌生人打開心房,吐露個人較私密的資訊,並開始欣賞對方。最後他去蕪存菁,找出 36 個必須依序提問的問題。名單上首先出現的是比較表面的問題(例如:你想邀哪個人當你晚宴上的理想嘉賓?)問題愈到後面愈私密,觸及更深入的個人感受,諸如希望、後悔、夢想、核心價值等等。艾倫發現,試著和陌生人建立關係時,「你並不希望一開始說太多,也不希望太快……最有效的辦法是有來有往,循序漸進地坦露自己。」

當大家用這種方式互相提問,結果讓人驚訝,就連艾倫也感到不可思議。一對對的陌生人完成實驗後,都對彼此產生極大的好感。有一對陌生人後來結了婚。艾倫的研究以及他列出的 36 個問題逐漸在科學界打開知名度。

艾倫的 36 個問題在 2015 年初爆紅。《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曼迪.萊恩.卡特隆(Mandy Len Catron)撰寫了一篇報導推波助瀾,標題是〈這樣相愛更容易〉(To Fall in Love with Anyone, Do This)。[2]文中卡特隆敘述自己如何用這 36 個問題和一位不太熟的大學男同學複製了艾倫的實驗,結果讓她大吃一驚。「因為隨著問題愈問愈深入,個人內在脆弱的一面也慢慢外現。等到我發現已經越過紅線進入私密領域時,我們已經回不去了。」她和這位大學同學的確墜入了愛河,至今仍在一起。

艾倫繼續深耕這 36 個問題,並根據不同的環境與條件加以微調或改寫,希望能應用在各式各樣的情況與關係,協助大家拉近與他人之間的距離。例如:這些問題是否有助於重新點燃老夫老妻之間的熱情?是的,可以(針對這情況,艾倫發現最好兩對夫婦一起參加,四人輪流提問與回應)。若兩個人沒什麼共同點,甚至有時還互帶敵意,這些問題能否改善他們的關係?針對這點,艾倫找來警察與警察管區裡的住戶,兩人一組,輪流提問與回應。另外,他也找來不同種族背景的人,兩兩一組進行實驗。

實驗發現,多數人都能和同組的另一人建立更牢靠的連結,諸如對彼此更有溫度、更尊重對方等等。但是艾倫發現,成效還不僅於此:如果他能讓兩個不同背景的陌生人對彼此多些好感,這樣的好感會從個人擴及到整個群體。例如和警察一起接受 36 問實驗的那個人,事後傾向於更尊重所有警察。同理,不同種族背景的人,互相問完問題後,也會對對方所屬的種族更有好感。

說到建立更牢固的人際關係時,為什麼有些問題如此給力?艾倫說,問題只要問得巧,加上問的方式正確,提問可以達到幾個關鍵成效。「首先,只是透過問問題,你就在告訴對方,你關心他。其次,問問題能鼓勵對方打開心房,透露自己內在的東西,讓你有機會回應他們透露的訊息與需求。」

註釋

[1] Interview with Arthur Aron, Oct. 2017. Additional information from: Yasmin Anwar, “Creating Love in the Lab: The 36 Questions That Spark Intimacy,” Berkeley News, Feb. 12, 2015, www.news.berkeley.edu/2015/02/12/love-in-the-lab; Elaine N. Aron, “36 Questions for Intimacy, Back Story,” Psychology Today, Jan. 14, 2015, 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attending-the-undervalued-self/201501/36-questions-intimacy-back-story.
[2] Mandy Len Catron, Modern Love, “To Fall in Love with Anyone, Do This,” New York Times, Jan. 11, 2015, www.nytimes.com/2015/01/11/fashion/modern-love-to-fall-in-love-with-anyone-do-this.html.
[3] From my interview with Robin Dreeke, Dec. 2017.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all quotes from Dreeke in this chapter are from this interview.

※ 本文摘自《從Q到Q+:精準提問打破偏見僵局×避開決策陷阱,關鍵時刻做出最佳決斷》,原篇名為〈為什麼要和他人建立關係?〉,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