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據說在現實生活中,不會有人做出蒙娜麗莎的表情

文/河森堡

親眼見過《蒙娜麗莎》原作的人都知道,這幅畫不大,高七十七公分,寬五十三公分,和露營用的汽車小冰箱差不多。這幅畫被防彈玻璃罩住,陳列在羅浮宮二樓德農館的牆上。這面牆上只有這一幅畫,顯得孤零零的。若再加上周圍裡三層外三層的觀眾,看起來就顯得更小了。

達文西創作《蒙娜麗莎》時是畫在一塊黑色的楊木板上,尺寸則是按照文藝復興時期創作肖像畫的標準。誰也沒想到這幅畫居然會被這麼多人圍觀。如果當年達文西能想到這一點,應該會把這幅畫畫得大一些吧。

從創作年代來看,普遍認為這幅畫的創作時間是一五○三年到一五○七年。不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個說法如今受到了質疑。因為在時間的推移之中,人們發現所謂的《蒙娜麗莎》並不是一個單獨的版本。科學家用 X 光掃描後發現,底下竟然還有另一幅畫,也就是一五○三年創作的《麗莎.格拉迪尼肖像》。經過還原技術,我們可看到這幅畫原來的樣子。畫中的女士雖然面容酷似今天的《蒙娜麗莎》,但眉眼之間的表情更柔和,看起來相對年輕。熟悉這幅名畫的人都知道,《蒙娜麗莎》的女子臉上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特別難拿捏的表情。

有人用軟體分析她的表情後說,蒙娜麗莎臉上的情緒有八十三%是高興,九%是厭惡,六%是恐懼,二%是憤怒。據說在現實生活中,不會有人做出這種表情。而藏在底下的《麗莎.格拉迪尼肖像》卻不是這樣,畫中女子臉上洋溢著幸福。

與達文西同時期的另一位畫家拉斐爾看到《蒙娜麗莎》之後,畫了一張該幅畫的速寫。拉斐爾的速寫完成於一五○九年,如果把速寫與《麗莎.格拉迪尼肖像》放在一起比對會發現,拉斐爾的速寫臨摹的很可能是《麗莎.格拉迪尼肖像》,而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蒙娜麗莎》。如果真的是這樣子,就說明至少在一五○九年,我們今天看到的《蒙娜麗莎》還沒有被創造出來。

《蒙娜麗莎》不止一層?

隨著研究的層層深入,研究人員發現《麗莎.格拉迪尼肖像》底下竟然還有畫像!如今我們已可判定,這幅畫前前後後一共被創作了四次。

最早的一層是輪廓的草稿,畫家可能覺得不好,放棄了。然後在這草稿上創作了另一幅肖像畫。第三層則是《麗莎.格拉迪尼肖像》。換句話說,畫家不知道為什麼又重回最初的主題,把第二層完全無關的人物肖像用油彩蓋住,畫了《麗莎.格拉迪尼肖像》。最後,也就是最上面的第四層,畫家在《麗莎.格拉迪尼肖像》上面又畫了一層,這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蒙娜麗莎》。

不僅如此,一九一三年,英國人發現了另一個版本的《蒙娜麗莎》,畫中女子的長相、服飾、首飾與我們熟知的《蒙娜麗莎》非常相似,只不過顯得特別年輕,只有十幾歲的樣子。這個版本後來被稱為《艾爾沃斯蒙娜麗莎》(Isleworth Mona Lisa)。之後美國人又發現另一個版本,相貌與羅浮宮那一幅非常相似,只不過沒有微笑。《不微笑的蒙娜麗莎》(La Gioconda)和《艾爾沃斯蒙娜麗莎》這兩幅畫到現在都難辨真偽。有人堅持這是達文西的真跡,有人認為這是和達文西同時代的人的偽作。再加上羅浮宮這一幅,總共出現了好幾個版本,實在令人困惑。

同一幅畫畫了好幾個版本,《蒙娜麗莎》這幅畫到底是同一個人物在不同年齡的寫真,還是這個人物被附加了完全不同的樣子,又或是不同的畫家根據同一個模特兒創作的不同作品?千古謎團雖然一時難解,達文西登峰造極的創作水準卻毋庸置疑。

不是用畫筆作畫

有人分析,達文西創作這幅作品時,使用的很可能不是畫筆。那時候很多畫家都是徒手作畫,亦即用手指頭蘸顏料,直接在畫板上塗抹。科學研究發現,《蒙娜麗莎》從最底層到表面覆蓋了厚達三十層塗料,每層塗料多厚呢?僅僅四十微米。就連拉斐爾也臨摹過它,顯然同樣讚嘆有加。這一切都說明了《蒙娜麗莎》水準之高。

在創作上,《蒙娜麗莎》極具開創性。整幅畫都沒有特別清晰的線條,所有的邊緣都漸漸融合在一起,尤其是人物的眼角和嘴角。再加上達文西使用了當時較為少見的化學原料,讓這幅畫看上去非常立體,不像畫,反倒給人一種照片的感覺。

有人總結了欣賞《蒙娜麗莎》的方法。首先,盯著蒙娜麗莎嘴角的位置,你會發現她其實沒怎麼笑。如果你盯著她的眼睛,再用餘光看她的臉頰,又會發現她好像在笑。再仔細一看,還會發現她的左肩稍微有點下沉,她的身體並不是嚴格的左右對稱。而她身後的背景呢,以人物本身為界,左邊和右邊的風景也不太一樣。左邊的地平線低,右邊的地平線高。有人說左邊是傾斜四十五度的鳥瞰視角,右邊則是遠景透視的平視視角。

為什麼會這樣?有人說這是暗喻天堂和地獄,把達文西和耶穌聖杯等神祕元素拉在一起。有的研究者認為畫家或許是利用如此巧妙又不易察覺的構圖方式,讓整幅畫的比例非常穩定,使畫面達到最和諧的狀態。曾經有人試圖把蒙娜麗莎本人的肖像分離出來放在風景左右對稱的背景裡,因此發現了彷彿朝向一邊傾斜這件事。

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用這種神祕的方式來作畫,即便今天看來也讓人覺得有些匪夷所思。達文西很喜歡這幅畫,晚年應法國國王法蘭索瓦一世的邀請前往法國時,據說隨身攜帶了三幅他最珍愛的作品,分別是《聖母子》、《聖安娜和施洗者約翰》、《蒙娜麗莎》。達文西最後死於法國,他的後人就把這幅畫賣給法國王室,幾經輾轉,最終放入了羅浮宮。然而,即使成為羅浮宮展品,這幅畫當時僅在藝術圈裡非常有名,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只不過是一幅世界名畫。

《蒙娜麗莎》被偷,竊者成了民族英雄

真正讓《蒙娜麗莎》聲名大噪的是一九一一年的盜竊案。從這件事開始,這幅畫才算是走進大眾的視野,成為世界著名的文化符號之一。只不過被盜固然轟動一時,真實盜竊過程卻無比單純。二十世紀初期的羅浮宮管理混亂,盜畫者叫佩魯賈(Vincenzo Peruggia),是一名在羅浮宮工作的義大利維修工人。他趁著閉館時混了進去,原本就是博物館請來的工人,對館內的方位和設施都很熟悉,而且《蒙娜麗莎》外面的玻璃罩子就是他安裝的,自然輕而易舉就把畫偷走了。

但是,佩魯賈為什麼要偷《蒙娜麗莎》呢?不是為了錢,而是因為他是義大利愛國主義者。據說他後來被診斷有輕微的精神疾病。佩魯賈認為《蒙娜麗莎》是義大利的國寶,憑什麼掛在法國人的博物館?不行,得讓它回歸祖國,於是他下手偷畫並帶回了義大利。很快地,佩魯賈賣畫時被義大利的畫商告發,義大利政府聯絡法國政府,把《蒙娜麗莎》還給了羅浮宮。有意思的是,佩魯賈確實偷了畫,卻在義大利成為民族英雄,人人都誇他愛國。甚至傳言他當時藏身的小旅館今天已成為很多藝術愛好者朝聖的聖地。

這件竊案無形中為《蒙娜麗莎》做了一個大廣告。據說《蒙娜麗莎》剛被盜時,法國人全都陷入悲痛,被盜的八月二十一日甚至被定為國難日,直到今天法國人還會紀念這個日子。動作這麼大,很快就讓這幅畫變得舉世聞名。

蒙娜麗莎究竟是誰?

那麼,畫中女士到底是何方神聖呢?這幅畫叫《蒙娜麗莎》,「蒙娜」在法語裡是「女士」的意思,所以這幅畫應該是「麗莎女士」。但,麗莎女士到底是誰?起初大家多半認為麗莎女士的名字叫作麗莎.喬宮多(Lisa del Giocondo),是當時一位佛羅倫斯富有絲綢商人之妻。而這位絲綢商人,據考證有可能是達文西父親的朋友。

不過後來出現了很多種說法。有人認為麗莎女士是達文西摯愛的一位妓女,也有人說麗莎女士就是達文西本人。若把達文西的自畫像和麗莎女士的臉對照一番,會發現兩者特別神似,彷彿是同一個人。還有人說,「蒙娜麗莎」是埃及的兩位神明,指的是古埃及掌管男性的神阿蒙(Amon)和掌管女性的神伊西斯(lsis),合在一起暗示的則是男女同體,不分雌雄。當然,也有人說這是達文西用來暗示自己是雙性戀或同性戀。更離奇的說法甚至認為這幅作品畫的不是女人,而是達文西的男性助手打扮成女性的樣子。

有意思的是,以上這些說法都不是憑空捏造,提出說法的人或多或少都拿出了一些證據,使得這件事直到今天都是未解之謎。

※ 本文摘自《超級導覽員趣說博物館》,原篇名為〈為戰爭而建: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