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滅亡前夕,上至貴族下至小民都想花式跳船?
Photo Credit: unsplash

西周滅亡前夕,上至貴族下至小民都想花式跳船?

文/野蠻小邦周

俗話說「樹倒猢猻散」、又說大難臨頭各自飛,儘管曾經斬雞頭立誓要團結在一起,但災難來臨時,「風雨同舟」經常淪為一個笑話,人人爭相跳船。
自古以來,這種事情就不在少數,而在西周王朝滅亡的前夕,有些人已經感覺到凜冬將至,他們是如何花式跳船的呢?

王叔的落跑計畫

文獻中時代較早且記錄較完整的「跳船」的事件,就是西周晚期的一連串政治危機。周宣王雖然力挽狂瀾,一度改善眼前狀況,甚至史稱「宣王中興」,卻無法扭轉西周政權的沒落。周幽王繼位後,朝中的有識之士更預見周王室黯淡的未來,紛紛討論該如何跳船逃跑,而這個討論可以在《國語.鄭語》看到:

桓公為司徒,甚得周眾與東土之人,問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

鄭桓公是鄭國的開國之君,也是周厲王其中一個兒子,宣王的弟弟,幽王的叔叔。他在宣王時受封於鄭,幽王八年時擔任司徒,從《國語.鄭語》的紀錄可以看出,鄭桓公不僅出身高貴,權位顯赫,且廣結善緣,在朝廷與東方都頗得人民信賴。然而這樣一位大人物,居然擔心王室一旦發生變故,自己將不得善終,只好向史伯求教於該逃往何處。

史伯作為王室的史官,學識淵博,也不諱言周王朝已經沒救,很迅速地向桓公分析了天下形勢。他不但預言東土、西土有那些族姓、諸侯即將崛起或衰頹,也討論了幽王主政後,朝廷政爭最終的走向。大家想想看,如果聽到兩位中央政府官員在討論「我該移民到哪一國去呢?」「這個國家看起來是完蛋了,你可以考慮物產豐盛、地形理想的地方重新開始。」這不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嗎?可見當時西周政權的崩潰已是大勢所趨,逼得像皇親國戚等級的鄭桓公,開始考慮如何離開權力核心,找好跳船之後的落腳處。

雖然從結果來看,鄭桓公沒能逃過西周最後的那場災難,他與周幽王皆死於犬戎攻陷鎬京之時,不過桓公的兒子鄭武公卻能順利移居至東土建國,孫子鄭莊公也在春秋早期的國際局勢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表示鄭桓公自己雖然沒能跳船成功,但他的未雨綢繆,讓整個家族的政治生命能在東方得到延續。

危機四伏

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有個疑問,西周王朝晚期到底是多麼令人絕望,讓身分尊貴的鄭桓公也決定遠走高飛?

《詩經》部分詩篇記錄了周王朝此時的風雨飄搖。首先,當時都城所在的渭河流域開始天災不斷,像是地震、山崩、水災、乾旱什麼都來,《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提到「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古代伴隨天災的下一波衝擊就是飢荒,《詩經.大雅.召旻》就描述此時饑饉、國內空虛的慘狀。天災加上飢荒往往考驗著執政者穩定人心的力量,然而禍不單行的是,此時的周王室還面臨長期存在的外患問題。

外患指的是來自西北的族群玁狁。周厲王時期,他們不斷威脅著周人的心臟地帶,造成執政者莫大的壓力。玁狁可能來自陝北的固原地區,往往沿著涇河谷地南下侵攻周人。《詩經.小雅.六月》記錄了玁狁行軍經焦穫、方、鎬、涇陽攻擊周人,而周人反擊,追至陝北的過程。這首詩歌最後雖然是以周人的勝利告終,但也顯示敵人已經打到了家門口。軍事行動雖然互有勝負,可是周人似乎無法徹底擊敗玁狁,改變被攻擊的劣勢。雪上加霜的是,周人控制下的漢水流域也是動盪不安(參見本書第二十二篇〈沉沒是今晚的漢江〉)。

大家看到這裡,是不是也為周王室感到十分不妙?西周晚期,周人不僅面臨西北、東南的外患,執政團隊內部也發生嚴重矛盾,令每一任周王都感到相當頭痛。像是周厲王也想力圖中興,所以採取了較為激進極端的改革手段,但最終的下場就是被國人驅逐。周宣王繼位後,持續力圖振作,內政部分也收到一定的成果,卻無法徹底擊敗西北面家門口的外敵。即使南土的征戰獲得勝利,分封申國於江漢一帶,仍無助於重振國勢、維持統治階層內部的團結。事實上,這些根深柢固的政治問題,即便周公再臨也難以解決。

這一連串的內憂外患,讓西周上至貴族下至小民苦不堪言。貴族們成天思量著如何打包行李,趕緊走人,小官吏們則是苦於上司無心政事,只會搞鬥爭,自己卻永遠有加不完的班,吃不飽的飯,更慘的是還沒有錢移民。這時西周王朝的人民,各個都覺得自己住在鬼島,覺得厭世,天天想跳船。

西周是如何滅亡的?

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滅亡的故事。事實上,讓西周政權崩潰的直接原因是犬戎攻陷豐、鎬,而此事與周王室當時內部的繼承問題有關。

周幽王打算廢掉嫡長的太子宜咎,改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而這個任性的決定違反了西周王朝的繼位傳統,嚴重影響了周王室權力核心內部的和諧。宜咎的外公是申侯,而歷代申侯皆為朝廷重臣,在周王朝的西部很有影響力,可以號召西方部落。幽王的王后正是當時申侯的女兒,因此廢掉太子宜咎,形同削弱申國在朝廷的勢力。面對這樣的政治打壓,宜咎與申侯不會坐以待斃。最終,他們聯繫犬戎進攻豐、鎬,終結西周王朝,直接導致後來的周王室東遷。

換太子這個任性的決定造成了申侯與朝廷之間的矛盾,使得西周晚期的政治局勢更加險峻,執政團隊內部衝突不斷,加以天災頻仍,都是促使王朝覆滅的因素。就連作為王叔的鄭桓公,不但不想辦法拯救周王室於水深火熱之中,反而企圖跳船,說明周王室已經風雨飄搖,大勢已去。


※ 本文摘自 《爆料商周》,原篇名為〈跳船啦!:西周晚期的政治危機〉,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