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最怕被問志向?如何找到可以努力一輩子的熱情?
文/安琪拉.達克沃斯;譯/洪慧芳
編按:美國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因為研究「成就的科學」而獲麥克阿瑟天才獎,她將研究成果寫成暢銷經典《恆毅力》,說明人生成功的關鍵,不是智商或天賦,而是結合熱情與毅力的恆毅力,書中更完整分享如何培養、強化恆毅力的具體方法。
發現興趣,就像尋找另一半
幾個月前,我在新聞網站Reddit 讀到一篇文章〈事事有興趣,生涯無志向〉,作者提到:
我現在三十出頭,不知道職涯該往哪裡發展。從小到大,大家總是說我有多聰明、多有潛力。我對太多東西都充滿興趣,反而不知道該從哪裡著手,結果卻陷入停滯、對什麼都無力嘗試。感覺每種工作都需要某些專業認證,或是需要先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才能取得入門的資格,實在令人沮喪。
我對這位三十幾歲的朋友寄予無限同情。在大學教書,我也很心疼那些來找我尋求職涯建議的二十幾歲學生。
我的同事貝瑞.史瓦茲為焦慮學子提供諮詢的經驗比我還久,他在斯沃斯摩爾學院教心理學快五十年了。史瓦茲認為,很多年輕人無法發展出認真的職業興趣,是因為他們對職業本身抱持不切實際的期望。
「其實這個問題就像很多年輕人找不到戀愛對象一樣,」他說:「他們希望找到迷人、聰明、善良、善解人意,貼心、風趣的對象。你告訴二十一歲的年輕人,你不可能找到各方面都很美好的人,他們絕對聽不進去,他們會堅持等那個完美對象出現。」
「可是你太太呢?她那麼出色。」我問。
「哦,她確實很棒,比我還棒。但是她是完美的嗎?只有跟她在一起我才會幸福嗎?世界上只有我能帶給她美好的婚姻嗎?我不這樣覺得。」
史瓦茲指出,我們經常誤以為愛上某個職業應該是很突然、迅速的感覺。
「很多事情的微妙及成就感來源,是堅持投入一段時間、深入摸索以後才會感受到。很多東西在你開始做以前看似無趣,但做了一陣子你會發現很多面向是你一開始不知道的,你永遠無法完全解決問題或完全了解那個領域,這些都需要堅持才能有所體會。」
史瓦茲接著說:「這就像找伴侶。碰到潛在對象只是開始,潛在對象不是唯一的完美對象,只是很有希望的對象而已。」
熱情是一輩子的深耕
多數人想到熱情,都以為那是瞬間的發現。例如,吃一口香煎比目魚,就確信自己一生都會待在廚房裡;第一次參加游泳比賽,比賽結束,頭一探出水面,就知道有一天你會成為奧運選手;讀完《麥田捕手》,就覺得自己注定成為作家。相對於最後可能變成終生志業的熱情,與熱情的第一次邂逅往往只是序幕,它揭開的是後面相對沒那麼戲劇化的漫長篇章。
我想對那位在Reddit 發文、覺得找不到志向的朋友說,科學研究的結論是:工作的熱情來自於一點點的發現,加上大量的培育發展,以及一輩子的深度耕耘。
別著急,童年時期想像長大後要做什麼,通常言之過早。追蹤數千人的長期研究顯示,多數人是中學時期才開始對某些職業感興趣。我做訪談研究也發現同樣的模式。請記得,一個七年級生即使未來會成為恆毅力很高的人,也不太可能在那個年紀就表現出特定的熱情。七年級學生才剛開始發現自己喜歡什麼、不愛什麼。
第二,興趣是透過和外界互動時被激發的。發現興趣的過程可能隨機、偶然、並不會很有組織、很有效率,因為你無法預測什麼東西會引起你的注意。你也無法光憑意志力去喜歡某些東西。就像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說的:「有些人想強迫自己喜歡上某個興趣,那是天大的錯誤。」不親身嘗試,我們不會知道哪些興趣會持續下去,哪些只是三分鐘熱度。
第三,發現興趣之後,接著是更漫長、也更需要積極投入的發展階段。很重要的是,一旦接觸到新的興趣,接下來必須持續地發展,一再地重新吸引你的注意力。
最後一點,要成功發展興趣,需要一群支持者的鼓勵,支持者可能是家長、老師、教練或同儕。為什麼其他人的支持很重要?一方面,他們持續提供強化興趣所需要的刺激和資訊。此外,更明顯的效果是,正面的意見回饋可以讓我們感到快樂、安心、更有自信。 發現熱情其實不是瞬間的頓悟,好像有點「討厭」?也許吧,但是請記得,早期的興趣其實都很脆弱,定義也很模糊,最重要的是後續長時間用心地栽培和精進。
※ 本文摘自《恆毅力(暢銷新訂版)》,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