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學習時聽的音樂,可以幫助我們專心,或是成為阻力

文/傑里德.庫尼.霍維斯;譯/陳錦慧

「K書的時候聽音樂究竟幫助或妨礙學習?」

答案完全取決於如何運用音樂。

為了理解我的話,我們先快速探討隨機共振(stochastic resonance)這個概念。這個聽起來怪唬人的名詞其實不難理解。基本上,隨機共振的意思是,如果在刺激(stimulus)上附加雜訊(noise),那個刺激就更容易被感知。

舉個簡單例子,看看圖 29 最上面那幅圖。你也許看得出來,卻有點難度,畫面有點模糊,不容易看清楚。

接下來換中間那幅圖,看看我們增加一層雜訊後的結果(在這個例子裡,附加的雜訊只是舊電視機頻道之間會出現的隨機靜電訊號)。不可思議的是,增加雜訊使得圖片更容易判讀。

既然增加一層雜訊可以增加清晰度,那麼增加幾層雜訊,圖片肯定變得一清二楚,對吧?你也看到了,我們加了太多雜訊後,影像反而劣化,又變得難以判讀。

這些跟學習時聽音樂有什麼關係?

你大概也猜到了,音樂可以充當大腦內部的隨機共振來源。當音樂進入你的耳朵,在大腦特定區域觸發某種型態,這些型態會在你的注意力網絡(attention network)裡共振,方便你專注並解讀相關資訊。

然而,請記住兩項重要警語。首先,每個人的門檻都不一樣。意思就是,沒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正確」標準。某些人覺得恰到好處的雜訊,對其他人可能是太少或太多。這就是為什麼某些人可以在嘈雜的咖啡館K書,其他人卻必須去安靜的圖書館。第二,音樂要能產生隨機共振,就必須始終停留在雜訊狀態。這個意思是說,音樂必須有相當的可預測性,不至於吸引你的注意力。一旦音樂出乎意料,它就不再是雜訊,而是一種信號(某種吸引你的外顯注意力、讓你分心的東西)。

這不代表音樂必須單調乏味,只要高度可預測就好。比方說你已經聽過幾百次的專輯,那些音樂幾乎確定會弱化為雜訊。然而,如果你讓你的 iPod 隨機播放,每隔三到四分鐘就出現不預期或無法預測的歌曲,這時音樂就變成信號,吸引注意力,影響學習。

※ 本文摘自《最高學習法》,原篇名為〈音樂〉,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