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亞斯只會有「理性的同理心」,說出對不起需要長期練習

文/卓惠珠(花媽)

兒子的成績單上有「人工智慧」這一科。我問他人工智慧是什麼內容,學些什麼。

兒子想了一下,說:「因為你對程式的理解膚淺,所以我沒辦法解釋。對不起,只能用膚淺,我不知道別的詞。」

我笑著回他:「你可以說,因為你對程式的理解『不夠』,所以我沒辦法解釋。你的『對不起』用得非常好,讓我可以了解你不是故意批評我。」

ASD 家族的夥伴,應該可以懂得,能夠加上「對不起」這三個字,那是經過多少的摸索和練習才得來的啊。

同理心的功課,我到現在都還在做,並且充滿「驚嚇」。即使孩子已經能夠加上「對不起」三個字,也能對造成別人尷尬的狀況表示歉意,讓我知道他的學習有進展,但他還是有不少驚人之語。

就在不久之前,兒子很認真的告訴我:「媽媽,我跟你只有血緣關係。」這讓我有些心痛。思慮良久,我難過了好一會兒,但王道偉語言治療師建議我對孩子說:「還有母子關係啊,還有……」我把這些話轉述給兒子,但兒子用更認真的眼神看著我,說:「我真的覺得只有血緣關係。」

兒子的神情就是告訴我,「我知道你會難過,但我還是要說出我真實的感覺。」

從國小中年級之後,我就沒見過兒子哭,我無法猜測若我哪天離開人世,他是不是會為我哭泣。自閉症者是不是能有同理心?我真的很難確定,但我知道如果我跟他有更多溝通,他就更能懂得我的感覺,也就能夠更知道該怎麼表達他自己的真實狀態。

「我跟你只有血緣關係」這句話的背後,其實是兒子已經先同理了我「能夠接受這個想法」,所以可以說出來。

但這也很可能是永遠難解的課題。所以,有時候,我也會反過來同理他們。

是同理心,還是社會化的行為?

後來,我因緣際會讀了約翰‧羅比森(John Elder Robison)的《看我的眼睛》。從這本書中,我感覺好像是老天爺為我開了一扇窗,讓我去了解什麼是「原始本能的情感」。我突然了解,我過去所習得的是「社會化後的行為」。喪禮上聽到好笑的事情,本能是該笑出聲的,但禮教上,我們一般人已經被教育成「喪禮上不能笑」,並且已經被制約成自動化的行為。

《看我的眼睛》是我認為用來理解亞斯伯格對同理心的看法,最淺顯易懂的一本書,而且是用自傳體的方式,娓娓道來作者的內在世界。書裡解釋了作者怎樣用肢體、感官來感受同理心。

我閱讀完之後,與兒子確認。兒子說這本書所描述的內容非常貼近他的想法。是這本書,開啟我對兒子的理解。

書中有個章節,描述作者母親的朋友,講到某人的兒子在鐵軌上玩,結果被火車撞死。作者聽到這一段話,卻微笑了。驚恐的大人於是帶他去看精神科醫師,處理他的「反社會行為」。

事隔多年,作者長大後,敘述自己當年微笑的原因是「真高興我沒事」、「真高興弟弟和爸媽沒事」、「他一定是個笨小孩,竟然在鐵軌上玩耍」。這些非常內心的獨白,經由這本書,詳實地呈現了亞斯的內在世界。

作者說他對親近的家人和好友,真的會產生同理心,會焦慮、想吐,脖子的肌肉也會抽筋。有這樣的感覺,對他來說,才是「真正的同理心」。對於不認識的人的災難,他只會有「理性的同理心」。他不擔憂這類沒有意義的事情。他省下擔憂,去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外行人看這本書,覺得熱鬧、有趣,有邏輯思考、有條理,但熟悉亞斯伯格的人,則看到許多「理解」,以及「與之相處之道」。

單從敘事中,會看到大人眼中的問題兒童、惡作劇太超過的少年、無法融入職場裡人際關係的成人,從擔任 KISS 樂團的音響工程師到汽車修理業務,從逃離家庭到接納自我及雙親,從青澀的戀愛到結婚生子。作者道出他如何逐漸學會用一些記憶性、意志性的方法,「適切地」和他人互動。這些敘述讓我思考起自己的社交行為,是出自真心?還是刻意的?或者我已自然而然被社會化了?這一切,都讓我思考真正的同理心是什麼。

讀完這本書後,我去網路上搜尋資料,才知道約翰‧羅比森有個弟弟,居然是我曾看過的《一刀未剪的童年》電影裡所描述的主角歐各思坦‧柏洛斯(Augusten Burroughs)。

《一刀未剪的童年》作者回憶自己九歲至十七歲發生的事。他的父親是會酗酒又有家暴傾向的大學教授,母親則是罹患躁鬱症的女詩人。兩人離婚後,歐各思坦歸母親撫養,但母親卻直接把他丟給她的精神醫生寄養。這部電影是講一個在苦難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追尋自我的故事。

從《看我的眼睛》去對照《一刀未剪的童年》,讀者完全看不到亞斯伯格兒子的情緒,也看不到家人對他的影響,閱讀《看我的眼睛》時,我只讀到一位獨行俠的紀事,但《一刀未剪的童年》,弟弟對於家人的感覺、期待、眷念、怨懟、失落等等複雜的情緒,他不斷反覆碎唸。

讀完這本書後,我更深刻理解,在與兒子的相處上,若對兒子有需求,我必須清楚而明白的告訴他,且告訴兒子,該怎麼做,例如「請幫我去便利商店買茶葉蛋」、「請幫我換傷口紗布」,給他簡單、明確的指令,且教他怎麼做,兒子就會慢慢、慢慢地學會。

※ 本文摘自《當過動媽遇到亞斯兒,有時還有亞斯爸》,原篇名為〈兒子懂得說「對不起」〉,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