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夕:在香港像張國榮這樣的歌手很少見
文/ 蔣林
“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天空海闊,要做最堅強的泡沫。我喜歡我,讓薔薇開出一種結果,孤獨的沙漠裡,一樣盛放得赤裸裸……”當張國榮擲地有聲地唱出這一段歌詞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這哪裡是歌唱?這是宣言,這是自白,這是靈魂的剖析。毫無疑問,張國榮是造物者的光榮。作為一位歌手,他始終在歌聲裡傳遞著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當張國榮在演唱《我》時,他是坦蕩蕩地站在人群裡,對世界表達一個真實的自我,不做任何掩飾。
2000 年,我們翻開了新世紀的第一頁,張國榮發行了這一年的第二張專輯《大熱》。2000 年的張國榮的確大熱,熱得發燙。“熱.情”演唱會開遍全世界,所到之處熱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對我來說,唯一覺得遺憾的是,他竟然沒有來成都開演唱會。雖然《大熱》比之前的幾張專輯沒有明顯的突破,但依然是好歌不斷。
《我》、《沒有愛》、《願你決定》、《沒有煙總有花》,以及專輯同名歌曲《大熱》,都是我們的至愛。這些風格各不相同的歌,從各個側面展示了張國榮在新世紀的心聲和魅力。其中,專輯第一首歌曲《我》更是一聲驚雷,震蕩世界。
《我》,是華語歌壇的瑰寶。
《我》,張國榮作曲,林夕作詞。
《我》,是張國榮與林夕最完美的合作,兩人才情與思想的激蕩,火花四濺,攝人心魄。
自從張國榮復出歌壇之後,林夕便成了他的御用作詞人。特別是張國榮自己作曲的歌,幾乎都是由林夕作詞。這是上天賜予他們的良緣。林夕曾說,他與王菲是沒有名分的夫妻。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林夕與張國榮是沒有血緣的兄弟?我想,再也沒有比這更恰當的比喻可以形容張國榮和林夕的關係了。
復出歌壇的張國榮,是大海中的鯨魚,蒼穹裡的鯤鵬,海闊天空任他遊,來去自如輕如風。張國榮輕鬆地卸掉身上的包袱,在音樂裡赤裸裸地展示著自己的個性。此刻,林夕與張國榮兩人都才發現,他們竟然如此合拍。林夕曾經說,當我寫自己喜歡的東西時,他也是會喜歡的。所謂志趣相投心有靈犀,也不過如此。林夕所寫的,正是張國榮想要的。兩人一個用筆一個用歌聲,共同書寫著屬於他們的傳奇。在 1997 年的 “跨越97” 演唱會和 2000 年的 “熱.情” 演唱會上,張國榮都通過不同的方式,向林夕表達了感謝。2000 年,張國榮在“熱.情”演唱會上唱《我》之前,特別地向歌迷說,林夕是他非常合得來的朋友。
《我》的旋律承襲了張國榮復出歌壇之後的氣質,具有詠歎的高貴、華麗,氣勢恢宏,激蕩靈魂。只有這種輝煌的吟唱,才配得上這傳奇的人生。不動聲色的抒發,是情感與人生態度的宣揚。林夕曾經這樣評價張國榮:“他很多東西,比如每一首歌,他都有一個概念,包括聲音以外的。”張國榮藉《我》這首歌,向世人表達了他的人生價值觀和處世哲學。
林夕寫詞是自由的,事先不會與歌者商量。但是,在張國榮的歌曲中,《紅》和《我》都是張國榮的命題作文,給林夕規定了主題和要求。如果不是張國榮這般孤傲與卓越,林夕怕是不會接受這樣苛刻的要求。林夕欣賞這樣的氣質和個性,他曾經說,在香港像張國榮這樣的歌手很少見。
毫無疑問,林夕是懂張國榮的。否則,在張國榮要求第一句必須是 “I am what I am,我永遠都愛這樣的我” 的前提下,他寫不出這樣孤絕與驚艷的詞。《我》寫出了張國榮的心聲,道盡了哥哥的心路,以及他在那個時期微妙的情緒。林夕與張國榮都是敏感的人,毫髮的感觸也會在心靈裡掀起情感的波濤。這樣的思想一定要醞釀到每一個文字,每一絲呼吸,否則就不會有今天這首經典之作《我》。
張國榮與林夕這兩位奇才,給我們留下了賞心悅目的彩虹,給陰霾的天空留下了永不熄滅的光芒。在繁華如夢的香港,他們分別用一副嗓子和一支筆,站在太平山頂,望著維多利亞港的輝煌燈火,面對浮生表達著自己的思想。“多麼高興,在琉璃屋中快樂生活,對世界說,甚麼是光明和磊落……”我欣賞張國榮坦蕩蕩的風骨,他不屬於這污濁的世界。
《我》對張國榮與歌迷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是他的音樂圖騰。2003 年《我》當選“網民十大至愛中文金曲”冠軍。張國榮本人對《我》也是由衷地喜歡,在2000年的“熱.情”演唱會上,他每晚都要唱兩遍,中場時唱一遍,結束時再唱一遍。“熱.情”演唱會宏大的背景和高貴而莊重的主題,都是《我》的註腳。所有的鋪陳,都在等待《我》的高潮,然後在它所掀起的驚天巨浪裡昇華成一種永恆。
在那場舉世矚目的演唱會上,張國榮身穿浴袍,頭戴假髮,表情嚴肅地對世界說:“其實,在這裡我想說的就是,我整個主題就是說,你懂得怎樣去愛人之外,最重要的是你知道去欣賞你自己……”然後,他站在那束冷光下,任性地唱著:“孤獨的沙漠裡,一樣盛放得赤裸裸……”這是多麼簡單、樸素而又真摯的想法。我們需要崇拜榜樣,我們可以寬容世俗,但更應欣賞自己。
※ 本文摘自《不一樣的煙火》,原篇名為〈造物者的光榮〉,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