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假如你總是被人牽著鼻子走,養貓

文/久賀谷亮;譯/邱心柔

人在獨處和群體行動時,舉止宛若完全不同的兩個人。
——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

過度配合他人,會造成自尊低落

配合其他人的行為稱為「從眾行為」。

斯沃斯莫爾學院的亞什(Asch)針對從眾行為進行了上圖的這起知名實驗。以五人為一組,先讓他們看一條線,再從其他三條線選出一樣長的那條。正確答案任誰都一目暸然,但其餘四人都是研究人員假扮,故意給出錯誤的答案。

在這五個人當中,真正的受試者只有一位,這項實驗要觀察受試者究竟會貫徹自己的想法,還是會轉而配合其他人。※1

日本人身為農耕民族,從眾的情況特別明顯。這是因為農作物必須由所有人齊心協力一同栽培的緣故。

這項特質乍看之下很和平,似乎相當不錯,但其實有著諸多弊端。

千葉大學的黑澤等人運用亞什的方法進行研究,證實從眾行為和自我評價成反比。※2

一旦沒自信,就很容易配合他人。或者說,倘若過度配合群體,就會忽視自己的需求。當這種狀況出現在公司企業當中,很容易演變為「社畜」與「過勞死」的情形。

說起來,日本電視節目有個現象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那就是過度炒作「離婚」和「出軌」的新聞,電視名嘴和觀眾總是異口同聲地批評事件的當事人,彷彿深怕晚了一步便無法加入這個批評他人的多數派一樣。而這就是「排除異己」的一種表現。

人們的心裡隱約恐懼著:要是不順從多數派,也許自己也會變成眾人下次的攻擊對象。然而,一旦這種從眾現象進一步發展下去,便會演變為嚴重的問題。

在指揮下做事,能讓人變得極為無情

耶魯大學的麥格蘭(Milgram)進行了有關「懲罰與學習」的知名實驗,這項實驗直到現在依然經常被人提起。

實驗人員要求受試者在眼前的人回答錯誤答案時,按下電流開關電擊對方。

實驗進行一段時間後,答題者回答的錯誤答案越來越多,電擊的電量也不斷增加,答題者開始感到痛苦,但即便如此,當受試者接到實驗人員「繼續懲罰對方」的指令時,幾乎所有受試者都照做了。※3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人們為了配合他人,有時會違背自己的想法,甚至可能做出越界的行為。包括奧斯威辛集中營裡遵從納粹指令的士兵,以及舉國上下瘋狂投入戰爭的日本人,都屬於類似的情形。

對了,有個調查數據頗有意思。

你覺得日本人喜歡狗的人比較多,還是喜歡貓的人比較多呢?

這項調查詢問了一千名日本民眾,結果顯示日本以喜歡狗的人占多數,一共有四六.九%(喜歡貓的人有三三.六%,兩者皆非十九.五%。這項調查來自Cross marketing)。

狗象徵的是從眾,貓則象徵獨來獨往、自由不受拘束,是從眾的相反。若從這個角度來解釋該項調查數據,可以說日本人是偏向從眾的一方。

Action│養貓

我認為我們日本人應該要向貓學習。

牠們我行我素的態度可以當作我們「脫離從眾行為」的參考。

這個時候,近來廣為人知的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便能派上用場。

鏡像神經元的意思就像字面上的那樣,是指觀察他人的行為後,自己也會採取類似的行為(彷彿就像照鏡子一般),由此得名。

也就是說,藉由觀察貓咪的行徑,我們的大腦也會自動採取非從眾的行為。這就好比我們的楷模、榜樣。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稱為「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屬於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4看看貓咪,想想自己(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希望我們的社會也能像貓咪一樣,給予每個人更多的空間,活出真正的自由。

註釋
※1 Asch, S. E. (1956). Studies of independence and conformity: I. A minority of one against a unanimous majorit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 plied, 70(9), 1.

※2 Kurosawa, K. (1993). The effects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self-esteem on conformity to a majority. Shinrigaku kenkyu: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63(6), 379-387.

※3 Milgram, S. (1963). 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4), 371.

※4 Van Gog, T., Paas, F., Marcus, N., Ayres, P., & Sweller, J. (2009). The mir- ror neuron system and observational learn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effective- ness of dynamic visualization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1(1), 21-30.

※ 本文摘自《腦力回復》立即前往試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