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他們首先擊潰你,要求你繼續付錢,為自己的快樂負責

文/露絲.惠普曼;譯/謝靜雯、李亭穎

一位二十出頭的東歐美女率先站到麥克風前。她對整個房間的人說起自己的人生故事,就像在場很多人的個人故事,裡面充滿了令人心碎的悲劇,讓我覺得和她同享個人發展課程的自己是個騙子。

薇拉莉拿著麥克筆站在白板前。她在板子上畫了兩個大圓,將第一個圓標示為「發生過」,在第二個圓上寫「從未發生過」。那個年輕女子每揭露一段個人故事,薇拉莉就做出「這是事實」或是「虛構」的個人判決,並在其中一個圓裡畫上一個大叉。
 
年輕女子:「我在波蘭出生。」

(薇拉莉在「發生過」的圓圈裡畫了個叉。「在波蘭出生是個可驗證的事實。」)
年輕女子:「我爸媽拋棄了我。」

(薇拉莉在「從未發生過」的圓圈裡畫了個歡喜的叉。「不像波蘭,拋棄不是個事實,而是一種個人詮釋。」 [9]年輕女子哭了出來。)

年輕女子:「孤兒院的工作人員對我很殘忍,他們不像父母那樣愛我。」

(薇拉莉連續在「從未發生過」快速畫了兩個叉。)

年輕女子:「我這輩子都無法順利建立親密關係。」

(薇拉莉在「從未發生過」畫了個得意洋洋的叉,為了增加戲劇效果,還用馬克筆在白板上的每個字上頭敲了敲。)
 
在這場讓人很不舒服的演出中,我卻冒出有趣的想法。的確,我們時時都在替自己的生活事件建構詮釋,並未看出真正的事實。我在內心檢視自己的生活,看出我有不少深信不疑的想法,其實是我自己發明出來的故事。「我在加州想家又寂寞」是個詮釋,或許「五點半才吃午餐休息,晚得不合理」也是。(這麼一想,時間本身也只是個詮釋,雖然我擔心太深入這個哲學兔子洞,可能會讓我們永遠無法休息吃午餐)。我想,如果談的是里程碑論壇是否可能帶來翻轉效果,薇拉莉對於故事和詮釋的戒心可能就不會那麼激烈,然而我可以看出,能夠區分事實和詮釋,是個珍貴的人生技能。

可是,我忍不住想,我們告訴自己的故事都是多年來建立的,為了複雜的心理因素而雕琢出來的。在白板上用麥克筆畫三分鐘,真的就是拆解它們的最佳方法嗎?就薇拉莉的自我介紹,她並不是心理學領域的專業人士,看到她猛烈攻擊一個採取子自我防禦的脆弱女子,不只令人極不自在,也讓人憂心忡忡。

突然,薇拉莉轉向所有學員,開始大肆辱罵我們所有人,說我們不真誠、老是騙人。挑起這番激烈言論的波蘭女子還站在麥克風前,當眾痛哭。

這整件事就像一場荒誕的戲劇演出,怪的是,並沒有人抗議。大家的反應正好相反,薇拉莉再請一位學員自願上台分享時,有不少人搶著舉手。

是自我成長課,還是洗腦直銷術?

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裡,有更多人自願讓薇拉莉公開地將他們的人生故事區分成事實和虛構。依據白板上的圓圈,父母的虐待和冷落、乏善可陳的韻事、自戀的先生、仗勢欺人的老闆、種族歧視等等,全都是他們自己幻想出來的。

在「圓圈」活動之後,薇拉莉接著指導每位上台分享的人,經過抽絲剝繭,直指他們的弱點,然後揭穿她認為這些人一直用來麻醉自己的故事,直到他們情緒崩潰、痛哭出聲為止。有時她敏銳到不尋常,立刻說中他們自己甚至不肯承認的人生真相;有時候則錯得離譜。我身為觀察者,感覺這個場面不像在治療,而是謀殺審判庭的交叉質詢。事後,薇拉莉又滿臉笑容,以溫暖的態度恭喜分享者,並邀請所有的學員鼓掌。這真是個詭異又令人迷惑的奇觀。

最後,薇拉莉完全說服我們,故事和詮釋是人類經驗中邪惡的一面,正蠶食著我們心中的快樂。她花了點時間發里程碑論壇進階課程的傳單。根據這份傳單,這個要價八百七十五美金的課程「絕對獨樹一幟」,如果我們在星期二以前繳清學費,還可以拿到二百九十美金的折扣。
 
下午五點四十五分,我們還沒休息吃中飯。在這個空氣不流通、日光燈直射的房間,一動也不動地待上幾個鐘頭,就像坐了長程航班之後,暫時被安置在跑道上。滯悶的空氣裡充滿了呼吸的吸吐氣和渴求。我的背和頭好痛,隱形眼鏡都快在我的眼珠子裡燒出兩個圓印了。我覺得我的腦袋似乎被強行挖走,然後被一個只開了迷你空調的會議套房所取代,我有種可怕的疑心:這才是重點所在。

終於到了休息時間,排著長長的隊伍要上女廁時,我很詫異地發現,竟然只有很少人認為上課經驗讓人很不舒服。有個女人淚流滿面地衝出大樓,再也沒有回來完成剩下的課程,可是有更多人聲稱她們已經有了翻轉人生的突破。有個五十出頭的婦女,三年來頭一次跟媽媽通電話,在漫長激烈的爭執之後重修舊好。另一個學員經歷了就我看來更殘酷的拷問,卻對這個經驗讚不絕口。

你不快樂,就是對自己不負責!

我愈是沉浸在美國式的快樂機器裡,從正念洗碗到羅賓斯、托勒,再到《歐普拉》雜誌,就愈了解,你度過一次次的重擊和陳腔濫調,底下其實有個冷冰冰和引發焦慮的脈絡。

如果有個念頭驅動著這個快樂產業,那就是:忘了其他人或生活現況──出軌的先生、不公平的老闆、性別或種族歧視、癌症、窮困、失去雙腿、忘了工作,甚至忘了喬氏連鎖雜貨店不再販售薄荷餅乾。只有一個東西能讓你快樂,那就是……你自己!(自我成長課程通常會把你!用大寫字母寫出來,就像《聖經》裡會用大寫字母寫上帝一樣。)

「快樂是種選擇!」一千則鼓舞人心的網路貼文都這樣喊著。連字典本人都會同意。雖然「快樂」(happiness)這個字原本來自中世紀英文「hap」,意思是「機會」或「幸運」(「happenstance/偶然」或「perhaps/也許」))──意思是,我們的幸福可能不是我們能夠直接控制的──這個想法已經被狠狠地粉碎了。網路版的《韋氏字典》現在宣布,「快樂」這個字眼的老舊定義「好運」,已經過時。

快樂產業之所以大發利市,就是因為重度相信:際遇不是重點,因為我們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心態,能夠任意選擇升級自己的心態。

表面上看來,這是個很吸引人、激勵人心的保證。可是,不用多久就能了解這個邏輯的反面意義是:如果我不快樂,都是我的錯。

而對於這點,他們提出的原因,差別並不大。「問題從來不在資源,真正的問題是缺乏應變能力。」安東尼.羅賓斯在他的「終級邊緣」課程裡微笑說道。艾克哈特.托勒則全面譴責我的錯誤觀點,而用簡單的說明來涵蓋人生中可能發生的所有事件,他說:「處境從來都不是造成不快樂的主因,是你對處境的想法使你不快樂。」。已過世的吉姆.羅恩(Jim Rohn)是右翼的激勵宗師,下了結論:「別期望事情變得更容易!要期待自己更優秀!」

自我成長書籍裡有一整套次要的類別,主題五花八門到令人意外,而標題以「……的女人」當開頭,強調她們性格的缺點,將得不到快樂的原因歸咎於她們自身:「愛太多的女人」、「想太多的女人」、「擔心太多的女人」、「做太多的女人」等等。(也許有些人生的問題用另類的標題來解釋更適合,像是「愛太少/想太少/擔心太少/做太少的男人」,不過奇怪的是,書市上卻看不到這樣的書。)
在這些鼓舞人心的聲音裡,潛藏著用力的指責。這些推動了百億商機的快樂產品和服務,傳達的核心訊息是:問題出在你身上!

然而,無情的自我批判似乎不是通往快樂滿足的最有效途徑。而且,將焦點放在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快樂負責,似乎和快樂真正的運作方式恰恰相反。

註釋

[5]作者原註:在這章裡出現的所有姓名與可供指認的細節,以及任何個人故事的詳情,全部改寫過。
[6]韋科(Waco)位於德州,是一九九三年末日教派之一的大衛教派民眾,與教派官方發生嚴重衝突的「韋科慘案」事發地點。
[7]倫斯斐曾被視為前途不可限量的政治新星,尼克森、福特、雷根、布希父子都曾將其作為副總統人選加以考慮,但其強硬自負、雷厲風行的行事風格在政治圈內樹敵眾多,最終阻礙了他的發展。
[8]本真(authenticity)是存在主義哲學術語,指人在外界的壓力和干擾下,忠於自己的個性、精神和品格的特質。
[9]作者原註:歷史上,一些世界領袖也認為「波蘭」的存在是種個人詮釋,這種觀點現在已經遭到質疑。

※ 本文摘自《為什麼我們拚命追求幸福,卻依然不快樂?》,原篇名為〈幸福待售中 [5]〉,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