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排擠的左手──左撇子比較聰明、擅長數理?
文/劉炯朗
人類最早使用石製或者動物骨頭製的工具,大約是 250 萬年以前,從此雙手和雙腳的使用不再是並行一致的,有許多動作都只使用一隻腳或者一隻手,大多數人在大多數的情形下,用右腳還是左腳,用左手還是右手,都是固定習慣的選擇。
那麼怎樣的人算是右撇子?怎麼樣的人算是左撇子呢?一個相當能夠被大家接受的定義是,右撇子對需要用一隻手做的事,例如寫字、提包包、丟棒球,會用右手去做,對需要用兩隻手做的事,例如打開瓶蓋、打高爾夫球,會以右手為主、左手為輔;反之,就是左撇子。
不過,從事神經生理學研究的科學家也想出不同的方法來做更精準的分類。科學家提出 10 種不同的工作,如寫字、畫畫、拿剪刀、拿湯匙、刷牙、開罐頭等等,在這些工作中,有多少種用右手來做?有多少種用左手來做?又有多少種不一定專用右手或左手來做?這樣得出來的百分比就叫作偏側商數 (laterality quotient),偏側商數越大,就表示這個人越集中使用某一隻手。
但是,又有科學家認為,比較常用某一隻手,並不一定等於這隻手比較靈活。他們提出一個測試,在一塊木板上鑽一排 30 個小洞,被測試的人用一隻手將 30 根小木棒一一插入洞裡,再將 30 個金屬小環一一套在小木棒上,比較用右手和用左手來完成這個工作的時間,也就是測試左右手靈活度的。大概 1,000 人中,有 1 到 2 個人左右手靈活度是一樣的。
站在科學研究的觀點來說,這些比較量化的結果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分析不同的人機械動作的技巧和心理、神經反應的差異。不管我們的定義精準到什麼程度,一般的說法是 85% 到 90% 的人是右撇子,10% 到 15% 的人是左撇子。因為左撇子是少數,所以在文化、語言、生活上,他們都會受到有意或無意的歧視。
左與右的文化意涵
在英文裡,“right” 這個字不但是右邊的意思,也是正確的、權力和公平的意思。“dexter” 這個字,英文是靈活的意思,在拉丁文是右撇子的意思;相反的,“left”這個字,是左邊的意思,也有缺陷、剩餘和愚蠢的意思,在拉丁文是左撇子的意思,在許多歐洲語言裡也有相似的意思。跟左撇子有關的詞語也多有貶義:左撇子的智慧 (left-handed wisdom),就是有缺陷的推論;左撇子的太太 (left-handed wife),就是沒有名分的婚外情婦;左撇子的讚美 (left-handed compliment),就是表面上是讚美,事實上卻是侮辱。
在此說個題外話,在棒球裡,左撇子的投手叫作「南方的爪子」(southpaw),這個名詞的來由是這樣的,在多數的棒球場裡,本壘是面對東方的,因為這樣一來在下午或晚上比賽時,打擊手才不會因為被太陽照射而刺眼,因此投手面向著西方,如果投手是左撇子的話,他的左手會指向南方,因而被稱為南方的爪子。
左右腦的分工合作
從生理學、神經心理學甚至社會學的觀點來看,為什麼有些人是右撇子?有些人是左撇子?為什麼右撇子的人數遠比左撇子多?這是一連串重要而且有趣的研究問題。
先從大腦講起,我們的大腦分成兩個部分:右腦和左腦,裡面有上億、上兆個神經細胞,有著各自的功能,但是,它們不是完全獨立的,在右腦和左腦之間有差不多兩兆條腦神經纖維胼胝體 (corpus callosum) 把它們連接起來,讓兩者之間可以互相交換訊息。
遠在西元前 400 多年,被認為是西方醫學之父的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斯 (Hippocrates) 就已經知道了大腦是控制身體感官、情緒、動作和知識的器官。隨著腦神經科學的發展,腦神經科學家對大腦的分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發現不同的功能──如視覺、聽覺、觸覺、語言、計算、動作等,是由左右腦不同的部位負責的。
一般認為,左腦負責邏輯,右腦負責感情;左腦注重細節,右腦只管全貌;左腦依賴事實,右腦憑藉想像;左腦集中在過去和現在,右腦集中在現在和未來;左腦處理科學和數學的問題,右腦處理哲學和宗教的問題;左腦現實而穩健,右腦冒險和衝動。
不過,這些分工的說法是模糊且過分簡化的,譬如我們會粗略的說,語言的功能由左腦負責,但文法和字彙的處理雖是左腦的功能,聲調高低、抑揚頓挫的處理卻是右腦的功能。與此相似的,精準的數字計算和比較是左腦的功能,粗略的數字計算和估計則是右腦的功能,其他更有許多工作是由左腦和右腦共同處理的。
另一個重要觀察是,人體右邊的肢體動作,是由左腦的運動皮質 (motor cortex) 控制的,左邊的肢體動作則是由右腦的運動皮質控制。換句話說,我們若用右手寫字,是由左腦送到右手肌肉的訊號控制的;反過來,我們若用左手開車,是由右腦送到左手肌肉的訊號控制的。這就說明了左腦中風的病人右邊的肢體癱瘓,右腦中風的人則左邊的肢體癱瘓的原因。
至於為何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會有左右對側的交叉連接呢?這問題目前還沒有答案。那麼這個現象和使用右手或左手的偏側有沒有關連呢?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個重要的例子。
斷定大腦的哪一部分控制哪一種動作,是腦神經科學裡重要而且充滿挑戰性的工作。19 世紀法國的布羅卡 (Paul Broca) 在距今約 150 年以前的發現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此以前,腦神經學家都把大腦的功能認定為大腦整體的反應,布羅卡卻發現在左腦左前額附近的一個區域是控制語言的中樞。
布羅卡有一位癲癎症的患者,從 30 多歲開始右邊肢體便逐漸失去行動的能力,視力和智力也逐漸衰退,不過,奇怪的是他能夠聽得懂語言,甚至可以借助符號來和別人溝通,但是卻沒有辦法說話。布羅卡檢查他的喉頭肌肉和聲帶,都找不出什麼毛病,也沒有其他癱瘓的症狀,但是他只會發出 “tan” 這個聲音。在布羅卡為他檢查後的幾天,他去世了,在檢驗遺體時,布羅卡發現他的左前腦有一塊嚴重的內傷。
在當時,肢體動作功能的衰退、癱瘓,和肢體與大腦左右對側交叉連接的現象,已經受到醫學界的注意,但布羅卡把這位病人的症狀整合起來,推論出語言能力和大腦某一個區域有關連。布羅卡知道這個觀察的歷史意義,他沒有繼續解剖這位病人的大腦,而是把它放在防腐的酒精裡,保存了起來。150 年後的今天,這個大腦還存放在巴黎的一座醫學博物館裡,因為這位病人只會發出“tan”的聲音,大家便把這個大腦叫作「tan的大腦」,他的真名反而沒有太多人知道。
在巴黎這座醫學博物館裡,還有另一個也是布羅卡的病人的大腦,他因為摔了一跤而失去了語言能力,只能夠講幾個字,兩週後就過世了。布羅卡檢驗他的遺體時,發現他的大腦左邊與前一位病人相同部位有嚴重的內傷。
這兩個病人的病歷加上其他證據的支持,布羅卡提出了左腦有處理語言功能的論點,特別是左腦有某一個區域負責語言的發音,在腦外科醫學裡,這個區域就叫作「布羅卡區域」。一開始,布羅卡區域被認為是負責語言發音的區域,後來逐漸發現,它跟了解語言的意涵和跟語言有關的手勢動作都有相當程度的關係。
布羅卡的推論有兩個主要的論點:第一、大腦不該再被看成一個整體全功能的器官,許多大腦的功能集中在大腦的某一個區域;第二、右腦和左腦雖然看起來差不多,但是它們的功用是不同的。
不過,有少數觀察到的例子和原來布羅卡的兩個病例並不相符,有些病人左腦受了傷,可是語言能力卻沒有受到損害,有些病人右腦受了傷而語言能力卻受到損害,目前合理的解釋是,多數的人語言功能偏側在左腦,少數的人語言功能偏側在右腦。
這令人聯想起左撇子和右撇子的問題:是不是右撇子的語言功能集中在左腦?而左撇子的語言功能集中在右腦呢?這個「想當然耳」的推論後來被證明是錯的,99% 的右撇子,語言的功能偏側在左腦,70% 的左撇子也是如此;換句話說,就語言的功能而言,右撇子和左撇子是大致相同的,這個研究的方向似乎沒有為右撇子、左撇子的問題找到一個答案。
※ 本文摘自《學校沒教的邏輯課》,原篇名為〈你的左撇子指數是多少?〉,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