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jurvetson on Visual Hunt / CC BY

身為自閉症患者,她發明擁抱機,感受到渴望許久的平靜

文/薩克斯;譯/趙永芬

天寶既不羞怯也不尷尬地(她不知這兩種情緒為何物)帶我參觀她的臥室,那真是個嚴肅的房間,純白的牆壁,一張單人床,床邊有個好大怪模怪樣的東西。

「那是什麼?」我問。

「那是我的擠壓機,」天寶答道:「有人稱之為我的『擁抱機』。」

這個裝置有兩片沉重外傾的木板,每一邊大約是四乘三英尺,上面裝了厚厚軟軟的墊子,兩片木板用鉸鍊與一塊窄長的底板結合,形成一個身體大小的V形凹槽。後端連著一個複雜的控制盒,粗粗的管子通到衣櫃裡另一個裝置。天寶也把這東西給我看。「這是個工業用壓縮機,」她說:「是替輪胎打氣用的那種。」

「這又是幹什麼?」

「它會在身體上壓出一股穩定且舒服的力量,從肩膀一直到膝蓋,」天寶說。「力量可以變,也可以不變,也可以像脈動一樣,隨你喜歡,」她又說:「你爬進去——我做給你看——然後打開壓縮機,把所有的控制鍵都握在手裡,瞧,就在你面前。」

我問她為什麼有人需要接受這種壓力,她說她還是小女孩的時候,就一直渴望別人的擁抱,但是同時又對所有的身體接觸恨得要死。每當有人擁抱她的時候,尤其是她最愛的(也是體型最龐大的)一位阿姨,她就覺得好像快被淹死了,各種感覺如排山倒海般湧來。雖然她會有一種寧靜而快樂的感覺,但也覺得害怕,好像快要被吞噬了。當時她才五歲,她開始胡思亂想,想到一種神奇的機器,可以使勁地把她抱得緊緊的,卻又輕柔無比,就像擁抱一樣,但是控制權完全操縱在她手裡。

過了幾年之後,青春期的她看見一張為抱住或壓制牛隻而設計的擠壓機的照片,才發覺這正是她所要的;只要稍稍修改一番,就適合人類使用,這正是她尋找已久的神奇機器。她也考慮過其他裝置,如膨脹衣,可以讓全身感受到同等的壓力,但是擠壓機的簡單卻令她難以抗拒。

由於她實際的個性使然,她很快即把幻想變為事實。早期的機器製作粗糙,有些小小的缺失與不便,但她終於把它改裝成徹底舒適且功能穩定的系統,能夠給她想要的任何一種「擁抱」。她的擠壓機的功能正如她想要的那樣,帶給她自童年即夢寐以求的平靜和快樂。

她說,若不是它,她不可能度過大學如暴風雨般的日子。她無法向人尋求安慰與慰藉,但她總能求助於這架機器。她並沒有刻意隱藏或展示這個機器,上大學時她就把它擺在床邊,這招來許多人的臆測與懷疑,一些精神病醫師視之為一種「退化」或是「固著」,必須做精神分析治療。由於天寶特別固執,再加上不屈不撓、一心一意且勇敢的特性(此外她也從不壓抑或遲疑),她完全不理會這一切的評論與反應,並且決心替她的感覺尋找一種科學證實。

在寫博士論文前後,她曾做過系統化的調查,觀察自閉症患者、大學生與動物受到強大壓力後的影響,最近她以此為主題,在《兒童與青少年精神藥物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今天,她的擠壓機經過多次變更之後,已經得到醫學界廣泛的試用,她也成為全世界牛隻擠壓機最著名的設計人,並且在肉品工業與獸醫文獻中,發表了許多文章,闡述較為人道的限制牲畜的理論與實務。

親自感受平靜的滋味

天寶一邊告訴我這些,一邊跪下身子,然後放鬆身子,面朝下方,全身鑽入「V」形部位,打開壓縮器的開關,然後扭動控制鍵,兩側墊子便往中間收,緊緊把她夾住,然後她稍作調整,墊子就鬆開一些。我還從來沒見過如此怪異的事,然而儘管奇特,卻令人感動。而且,效果當然不容懷疑。天寶的聲音本來既大又僵硬,但她躺在機器中間的時候,卻變得輕柔起來。「我集中注意力在看自己能表現得多輕柔,」她說著,接著又談起「完全向它投降」的必要性,「現在我真的放鬆了,

她悄聲說:「我猜一般人跟別人建立關係,就可以得到這種感覺。」

天寶不僅從這個機器得到快樂或鬆弛,更能藉此體會他人的感情。她說躺在機器裡面的時候,往往會想到她母親、她最愛的那位阿姨和老師,她能感覺到愛的交流。她覺得這部機器為她打開一扇門,通向一個感情世界,使她得以感受到他人的情緒,而且教她如何將心比心。

過了二十幾分鐘,她從機器裡爬出來,顯得平靜許多,情緒上也不那麼僵硬(她說碰到這種時候,貓可以輕易感覺出她的不同),並且問我願不願意試試看。

我真的是很好奇,於是便爬了進去,覺得自己有點傻,又有點不自在,不過也沒那麼不自在,因為天寶自己從來不會覺得不自在。她再打開壓縮機的開關,我則忙著試每個控制鍵。

那真是一種甜蜜的平靜感覺,使我回想到久久以前深海潛水的日子,當時我就覺得海水壓在潛水衣上的力量,就好比有人擁抱著我的全身。

我親自試過機器之後,我們倆都放鬆不少,於是駕車到大學的實驗農場,那兒也是天寶做許多基礎調查工作的地方。早先我還以為在她自閉症的個人領域,和她專業技能的公眾領域之間,可能會有分野,甚至有個鴻溝。但是我漸漸明白其間並沒有區隔。對她來說,個人與專業,內在與外在完全融合為一體。

※ 本文摘自《火星上的人類學家》,原篇名為〈火星上的人類學家〉,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