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CC by haru__q

因孔子的耐心與智慧,子路從劣石轉為璞玉

文/王薀老師

尊師而直言無諱

前面和各位談到的是在說子路的問題,從子路剛開始認識孔子吊兒啷噹、大言不慚,對孔子也不當一回事兒,到後來因為孔子一次次都用很客氣溫和的態度回應子路,到最後子路受到孔子的精誠感召,也拜孔子為師。從一位大老粗,在孔子的因材施教之下,讓子路迷途知返、脫胎換骨,光這點便可看出孔子對待學生的仁愛之心以及特別的耐心,才使得這塊頑石點頭。否則以孔子本身的條件,當時要調伏子路也並非難事,孔子並不是一位文謅謅、病懨懨的書呆子,相反地,他還是一位力大無窮的大力士,同時他也是一位大家都知道的射箭高手。以當時的子路,怎麼可能和孔子相提並論呢?但孔子選擇了循循善誘,這就不是現代的為師者可以隨意做到的。因為孔子這般的耐心之下,所造就出來的子路,又是如何從一塊劣石轉而成為一塊璞玉呢?

原來在孔子的智慧牽引之下,子路漸漸地發現了自己原來還有許許多多可以學習並且不足的地方。在長時間的和孔子相處之下,他很清楚地看到孔子的偉大和坦蕩的心胸,在在處處都不斷地在感動著子路,直到最後他完全懾服在孔子的長袍之下。這一路走來,孔子其實也暗自裡在讚嘆著子路,並且不止一次地對他人說:「子路啊!並非是像大家所看到的一般,只會滋事打架、耍拳弄棍而已,我後來漸漸地發現,他其實在政治方面是有他優異的稟賦和條件的…… 」實際上,我們從後來孔子還用他的面子推薦子路當了官這件事情上,便了解孔子如果不是信任他這方面的才幹,也不可能隨意地去介紹和推薦。

從子路有限的資料上來看,這個人雖然是粗暴難馴,但有一點是值得尊敬的,那便是他是一個很有孝心的人,這點連孔子也曾經讚嘆有加。年少的時候,子路的家其實是很貧困的,他為了要奉養雙親,每天不顧辛苦總要爬山涉水到深山野嶺去採摘一些山上的野花、野果和野菜回來煮給父母親吃,經常為了要給雙親淘些米、煮些粥飯,他都費盡心思,有時徒步走上好幾公里的路程,勉強湊借到一些劣質米煮給父母吃,看到父母很滿足的樣子,他便很開心……像類似這樣承事雙親、令人感動的故事,在子路身上其實很多,這也是當初孔子為什麼在子路對他態度很不恭敬,而孔子卻因為知道子路是很有潛質,所以還是很有耐性地給予機會,後來經過長時間的改變氣質和習慣之後,子路最後也成為一位謙謙君子。

本文介紹:
師者【第貳冊】》。本書作者/王薀老師;出版社/善聞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師者【第壹冊】
  2. 發現生命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