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的作品能被這麼多人讀過,我相信這還是稱得上一絲救贖吧
文/出田阿生;譯/黃耀進
原文刊於:《東京新聞》(日報)(2019/04/03),轉載自游擊文化
描寫性暴力的臺灣暢銷著作
質問文學的「光明與黑暗」
臺灣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是一部描寫補教老師對十幾歲少女的強暴,刻劃出學歷至上與性暴力等社會黑暗面的作品,今年秋天由白水社翻譯出版。兩年前作者林奕含以「改編自真人真事」發表了這本書,這是她的第一部著作。她在出版兩個月後,以二十六歲之齡自殺,在臺灣社會掀起一陣熱議,本書也成為備受爭議的作品。本次在東京都內舉辦的出版紀念活動中,與談作家與譯者皆表示「不想聚焦在性事醜聞,而更想讓日本讀者感受到本書的高度文學性。」
「原本坐在這裡的應該是作者。這點讓人很惆悵。」在新書宣傳活動中,登臺發言的是臺灣人氣作家張亦絢。在本書至今在臺灣已銷售二十六萬冊。當初作品在臺灣甫出版,便出現「難道這是作者親身體驗?」的聲音,社會開始搜索加害者,防止教師濫用職權施加性虐待的法律條文也因此修正,之後本書也陸續在中國大陸、韓國相繼出版。雖然在臺灣文壇上的評價兩極,但張亦絢認為「光是如此,就代表著本書挑戰了既有的價值觀。」
小說的舞台設定在臺灣大都會的高級公寓。十三歲的國中女孩房思琪,被五十多歲、舉家居住於同棟公寓的補教名師李國華,以「幫妳看作文」為由誘姦。這位身為加害者的國文老師,善於引用中國古典文學的華美辭藻進行詭辯,他也對房思琪說:「這是老師對妳的愛」,藉此將加害行為正當化。深信自己也愛著老師的女孩雖想保護自己的自尊,卻無法抵抗那些令人悚然的虐待,在反覆的自殺未遂中走入瘋狂。
本作品的特徵在於它不僅從受害者的角度敘述,主詞也隨故事推移變化。例如正被強暴的女孩意識到自己離開自己,鮮明描繪了學術界已證實的被害者切身體驗,也書寫加害者在施暴後透過自己的觀點,自私地獨白「自己從沒有這麼短時間裡兩次,還是年紀小的好。」
前述臺灣作家張亦絢解說,本書並非要「告發事實」,而是在質問「即便描繪痛苦、矛盾與邪惡卻仍帶有魅力的文學,究竟為何?」她還評價道:「如同(從中年男子觀點描繪與未成年者發生性關係之)納博科夫(Nabokov)的《蘿莉塔》,一直以來,文學的主流皆以加害者觀點來刻畫,誠然今天也出現從被害者角度書寫倖存者的文學,但此部作品卻不屬於任何一種。本書寫出了新舊文學間的緊張關係,這是她的獨到之處。」
作者自身的思考也宛如要證實上述的解讀,在死前八天作者接受的採訪中提及:「我要做的不是報導文學,我無意也無力去改變社會的現況,我也不想與那些所謂大的詞連接,也不想與結構連接。」另外,在出版之際作者也留下「如果你讀完之後感到一絲一毫的希望,那是你讀錯了」這麼一段話。
接手日語版翻譯的翻譯家泉京鹿說:「無論這個作品的主人公或作者自己最終都未獲救,不過,作品中也出現了一位逃離丈夫家暴存活下來的女性。面對作者,想像著無法發聲的被害者所承受的痛楚,我感覺想貼近她的心,告訴她『這些都不是妳的錯。』社會上此時此刻仍有人正蒙受暴力之苦,但能夠發表這麼一部作品,而且已經有這麼多人讀過,我相信這還是稱得上一絲救贖吧。」
本文介紹: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本書作者/林奕含;出版社/游擊文化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