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扭轉時間,重構生命經驗——陳芝宇談維吉尼亞.吳爾芙的《燈塔行》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做為一個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成長並活躍在英國知識份子及文壇圈中的女性而言,吳爾芙天生敏感的個性、父母婚姻的暗影、接二連三的親人亡故、精神狀態的不穩定,以及在寫作事業上追求突破的重大壓力,都使得她活得太過辛苦。

這種艱難有其源頭,四十五歲的吳爾芙站在生命長河的中段,以書寫,回頭看向從幼年一路走來的自己,一定是為了解開心上打的無數的結吧。感謝聯經的好譯本,以及芝宇簡明且充滿善意和同理的解讀。
摘要如下:

一、這是一本現代主義及女性意識書寫的名著,以出場人物內心的活動為主,串流出各自的生命型態、事件光影,探索意義,並錘鍊內在和藝術世界的永恆性。

二、本書形式特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三部分篇幅最長,分別是童年時代和過了十年後的某一天。其中童年的那一天,又比十年後的一天長,顯示出在印象上、心理上造成的一種漫漫的、延續的煎熬,而最後一天雖有激烈掙扎、反抗,然而也因為有這種反動,使得心理上的苦刑緩和,感覺上時間縮短了。

三、第二部分篇幅最短,然而卻涵蓋了十年的時間,以註腳的方式,在幾段文字後面,看似順便提到的寫了三樁死亡。篇名「歲月流逝」,彷彿這匆匆而就的描寫,減緩了疼痛,唯有輕輕帶過,才能避過傷口。

四、這形式,顯現作者「以文學扭轉時間、補償缺憾」的企圖。

五、吳爾芙承認,《燈塔行》是根據真實生活寫成。真實生活是什麼?是陰鬱、霸道、專制、擺出剛強恣態卻不時向妻子討拍的學者父親,是柔順、賢能,百般委曲求全又要刻意隱藏委屈、成就丈夫偉岸形象、實則為一家支柱的母親。

六、面對這樣的父親,所有孩子敢怒不敢言,面對愈趨憔悴萎縮的母親,他們無力收出援手,直至某日,永遠失去了母親。

六、死亡、精神崩潰,書寫、精神崩潰,如此來回反覆,任理性自負的吳爾芙也要自問:生命的意義何在?

七、唯有筆,一如書中的莉莉的畫筆與畫布,需要凝視,並追尋那盞燈塔,往燈塔去,在前行中,找到答案。

八、本書有太多畫不完的金句,揭露生命中某個時刻的秘密心語,某種狀態稍縱即逝的思緒。唯有捕捉它,或省視,或撼動,才可能安放或放它自由。

最終莉莉捕捉到了。你呢?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收聽本集的「經典也青春」,聯經出版總經理陳芝宇,領讀維吉尼亞.吳爾芙的《燈塔行》。

收聽本集節目:


▶︎▶︎▶︎免費訂閱經典也青春 Podcast。名家領讀,經典隨身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