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龍:冥想時,我們應該退讓、屈服,只要留出空間就好
文/李香凝;譯/廖桓偉
這或許不令人意外,李小龍從青少年時期開始,都持續以各種形式來冥想。冥想是個很棒的工具,能夠在心中創造必要的平靜空間,獲得新的思考角度並清空你心中的杯子。
我認識許多人有冥想的習慣,也認識許多人根本受不了冥想。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會透過某些形式冥想──你只是不知道自己已經會了。李小龍確實偶爾會坐下、盤腿、閉眼,將手掌安穩放在大腿上冥想,但他也會從事其他形式的冥想。但在我們進入正題之前,我先來說明一下冥想為什麼會有用。
以我們此刻的目的來說,冥想應該被理解為一種放鬆思緒、並讓它稍微浮動的方法。這是一種創造空間的練習──讓你從各種動機、想法中解放,幫助你與既放鬆又平靜的本性產生連結。
你可以將它想成做白日夢的感覺。雖然醒著,但心並沒有被束縛,而是透過想像、概念、思緒輕鬆進入「無」的狀態,不被任何事物煩擾──就像帶著膨脹的游泳圈在輕柔的深水池裡漂浮一樣。而維持漂浮並不需要做任何事情。
它感覺很放鬆、自由。沒有任何傳統的「思緒」在作用。你不會去想今天過得如何、你的待辦事項、跟伴侶吵過的架、或是你冥想結束後要去哪裡。你並沒有處於「蒐證模式」。你只是給自己空間,放掉所有思緒。
當然,當我們試著冥想時,喋喋不休的思緒確實會奪走我們的注意力,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心智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分析,所以心思迅速切回「解決問題」與「計畫」模式,是很正常且自然的。
發生這種情況時,別怪罪自己或感到挫折。這只是過程的一部分,而且光是注意到這件事,就已經往正確方向邁進一大步了。這表示你開始留心了!所以只要你有注意到這件事,請給自己一個讚,然後把你的游泳圈充好氣,重新專注於中立狀態吧!
有許多技巧可以建立這種平靜空間。有些人在思緒開始亂飄或妄下評斷時(這是無可避免的),會透過深呼吸將思緒引回正軌。
有些人會運用口號或視覺化。而李小龍偏愛的冥想方式就有點不一樣。他喜歡在移動時解放自己的心思,並任由它浮動。
他把晨跑當作冥想時間,有時也會在自家後院邊散步邊冥想。重點不在於你怎麼冥想(無論眼睛張開或閉上、坐著或移動),而在於精神平靜的空間,在於釋放與留出空間給新的觀點。只要明白這樣怎麼幫助到你,你就又朝了解自己與清空杯子邁進了一步。
我希望大家把這種冥想當成「化為水」修行的潛在工具之一。李小龍堅定的認為冥想不應該是「力求」讓自己平靜。因為「力求」就是「放空」的對立面。他曾寫到冥想時經常體驗到的認知失調:
我心想:「我必須放鬆。」但是一這樣想,就已經違背我想放鬆的本意了。「必須努力」跟「放鬆不費力」是不一致的。
冥想的時候,我們應該退讓、屈服、放鬆、隨它去。只要留出空間就好。
正念與冥想的練習,都能夠幫你「回到現在」。它們都是讓我們學習清空心裡杯子的好用技巧。如果你每天練習(甚至只要五分鐘就好),或者從事任何不需要思考的活動(慢跑、著色、散步、洗碗),你將會開始發展出令你精力充沛的放鬆感覺,而你的杯子也會瞬間騰出許多空間,接受各種新的可能性。就跟李小龍年輕時划船出海一樣,你等於在給自己空間去沉思、感受與存在。
我個人喜歡用一種快速練習,它是借用李小龍的「化為水」名言,當作視覺化的指引,使我的心靈平靜並留出空間。我把自己的心想像成一個神聖的碗,裝滿了我當天的所有思緒與感受。而當我說或想著「放空你的心,如水一般無形」這句話時,我就想像所有的思緒都被倒出碗外,然後洗刷我的身體,就像輕柔的瀑布一樣。
我將煩惱、待辦事項與壓力滲出我的身體,讓它們被地面吸乾。接著我安靜的坐著,而我的「心碗」重新裝滿乾淨、清澈的靜水(或者白光,反正就是讓人舒服的東西)。
你也可以把你的空碗看成一種邀請,以裝滿你當下需要看到或感受到的事物。重點在於不要強迫自己去看、去感受,而是任由事物進來。如果沒有任何東西進來,那就用清澈的水或光線把你的碗裝滿,再用它們洗刷你的身體。感受自己被滋養,感受自己變輕。深呼吸、放鬆,然後花幾分鐘放空。這種練習令我想到李小龍的一句名言:
如何讓混濁的水變清澈?只要讓水靜止,它就會自己變清澈。如何充分的休息?只要保持平靜,任由時間流逝,最後就能充分休息。
※ 本文摘自《Be Water, My Friend 似水無形,李小龍的人生哲學》,原篇名為〈不一定要打坐,你也可以邊跑邊想〉,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