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孩子不談錢,聊價值
文 /艾倫.艾貝、安德魯.福特 ; 譯 /劉凱平
萊拉和狄倫生長在看起來像是完美的家庭。父母麥特和妮可都是成功的專業人士,妮可自己經營一家生意不錯的出版公司,夫婦有一群好朋友,過著舒適的日子。
所有代表成功生活的物質享受,他們都有。住的豪宅值好幾百萬美元,孩子讀的是最好的私立學校,麥特是一位自由的室內設計師,工作時間相當彈性。
妮可全心投入工作,賺了不少錢,麥特負責打理財務。手頭寬鬆的一家人,對奢侈品的胃口也很大。很幸運地,麥特可以盡情享受他所酷愛的昂貴跑車,以及異國風味的家具和衣物。孩子們從小穿的都是名牌服飾,而且年年到國外度假。
萊拉和狄倫對於教養孩子的看法跟一般人不大一樣,要讓這兩個孩子做點家事通常都得用賄賂的才行。家中經常聽到以下對話:「聽著,只要整理好自己的房間並洗完碗的話,我就給你十塊錢。」而通常狄倫會回嘴:「你以為我不值錢嗎?在麥當勞可以賺得更多。老爸,你得給多一點才行呀。」
麥特和妮可都非常重視教育,因為他們深知是教育讓他們有今天的成就。萊拉和狄倫都各有一位大學生擔任私人家教。父母對他們的學習成績都有很高的期望,所用的教育方式也是利誘重於處罰,每次有好成績時一定會有禮物,而且承諾禮物會愈來愈好。
這樣的教育方式曾經一度看起來是有用的。狄倫功課不錯,進了一所不錯的大學念經濟系;而萊拉則是雙主修貿易和法律。不論是當律師或從事銀行業,待遇都非常誘人。
只是,大學第一年才念到一半,狄倫就輟學了,他想「先看看這個世界」。旅行的花費當然全都由爸爸買單,他答應充完電後,就會充滿活力地回到學校。可是幾年過去了,狄倫還是漫無目的地四處閒逛。他又回到家裡住,大學裡的新課程都跟不上,兼差打工也保不住。對麥特及妮可來講,兒子的生命就在不停換女友、參加派對,以及在酒精和毒品之間打轉。
女兒萊拉在某方面來說更讓人失望。當她決定要轉系到文學院時,父母簡直是失望透頂,認為她根本在糟蹋好成績、浪費錢。萊拉畢業後,對追求事業發展的豪情壯志完全消失,事實上,她對任何工作都沒有興趣。和狄倫一樣,萊拉也處於無限延伸的青少年時期。她認為,自己的家和父母快速積累的財富是她永遠的依靠。
在談錢之前,先與孩子聊聊價值
我們對這樣的故事多少都能感同深受。對這兩個孩子而言,「大人能給的都給了」,結果卻是使他們的人生毫無方向。富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之一,就是讓孩子過於早熟世故、選擇太多而被寵壞,同時也變得比較依賴、焦慮而沒有目標,很難意識到自己真正欠缺什麼、擁有什麼。
要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懂得正確的理財,也就是清楚認知自己的價值觀,以及金錢與快樂間的關係,的確是做父母的一大挑戰。
有關金錢及快樂的態度在孩童時期就已養成,靠的是模仿父母和其他對孩子具有影響力的大人。不論身為父母、祖父母、阿姨姑姑、叔叔伯伯、老師或者朋友,都該深思本書所提出的問題。
多數人都會同意,我們對孩子有個共同的期許:希望孩子幸福。不只身心健康、工作順利,並能成功實現理想,財務上也不虞匱乏,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們的教育制度總是專注在如何獲得好成績、在未來出人頭地的技巧。這些技巧固然重要,卻和日後如何獲得幸福沒有直接關聯。澳洲的吉隆小學(Geelong Grammar School)聲譽卓著,校長史帝芬.米克(Stephen Meek)在校內成立了一個「幸福中心」(Wellbeing Centre),投入大筆資金為學生設計相關課程,訓練老師如何將快樂的概念導入課程中。
這畢竟是個特例。多數情形下,父母才是孩子幸福的導引者。根據自身經驗和行為學的研究結果,我們不免質疑:長期以來,父母教導小孩的一些方式,真的是對孩子最有幫助的嗎?
富裕之後的責任
沒有人願意選擇生在貧窮的環境裡。然而,誕生在富裕的環境並非圓滿人生的保證。努力工作、量入為出、花錢前先想清楚對自己重要的事,都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價值觀與好的習慣態度。
富有家庭的父母可能會因為自己經歷過苦日子,而不想再讓孩子吃同樣的苦;但在過度保護中長大的孩子,比較不易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和態度,因而可能剝奪掉孩子感受自我實現的機會。
「富不過三代」這句知名諺語,告誡我們很重要的一件事:不要讓富裕剝奪下一代成就的機會,也不能低估那些從苦日子中學到的堅毅和其他的良好習慣。
富裕家庭對孩子教育的期望有個共通點,就是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例如在金融、法律或是醫學界。大人都鼓勵孩子加強攻讀能在大學入學考試拿高分的科目,選擇最有幫助的課程。這造成過去二十年,選擇商學院的學生快速成長,人文科學則明顯減少。
孩子開始工作後,父母的期望就是成家,希望孩子沿著既有的道路通往幸福。就像門當戶對的婚姻可以保證永浴愛河,對許多人來說,被安排好的求學之路一樣能有讓人滿意的結果。然而,只有極少數的幸運兒,在這樣費心安排下找到自己原本不自知的潛能及熱情。
對其他大多數人來說,追求所謂社經地位高且收入優渥的工作,往往容易因為壓力太大而造成理想幻滅、對現況不滿,有時甚至會發生憾事。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看過類似案例。
這種壓力,會讓青少年情緒緊繃與焦慮,也造成大學輟學比率高、急遽轉換到完全不同的職業,以及看似事業成功的中年人突然驚覺自己為滿足別人對自己的期望,竟然浪費了最寶貴的青春。
可以取代傳統教育的方式是,提供孩子機會探索長久幸福的三個核心問題,以及彼此間的關係,請見以下:
- 什麼事物能讓孩子有熱情?
- 孩子的專長是什麼?
- 孩子要如何能賺到足夠的錢?
如何讓孩子擁有熱情、能力與金錢?
下圖中的三個因素都很重要。如果我們的目標集中在三個因素交集的地方,獲得財務安全與快樂的機會就能大幅提高。

父母的首要工作,應該是幫助孩子明白自己的興趣及熱情所在。就像心理學家馬斯洛說的:「對任何人來說,最奇妙美好的命運,就是有人願意付錢讓自己做最感興趣及最有熱情的事。」
父母的角色不該是命令支配,而是營造一個環境,讓孩子能逐漸培養認識三者間的關係。當和孩子在進行一些重要討論,例如選擇有意義的工作時,這裡有些點子也許可以參考使用。
首先,要真正喜歡自己的工作,才能從中得到成就感。人的一生中有相當多的時間都在工作,如果你由衷喜歡自己的工作,生活品質就能大幅提升。
其次,自己的工作及一生都應能對他人與社會產生正面作用。為別人做一些有價值的事,哪怕是為了賺錢,都能大大提升成就感。如此,能為自己帶來有意義的人生,而不僅是舒適的人生。
最後,所從事的工作可以賺到足夠的錢,好讓自己和家人都能過舒適的日子,足夠支付生活需要及快樂,不至於因為金錢壓力而活在恐懼及不安之中。要記得,安全與幸福端繫於能否合理花錢、儲蓄及投資,這跟能賺到多少、買得起什麼及擁有什麼同樣重要。這些都需要先仔細思考,讓自己快樂的事情是什麼。
※ 本文摘自《多少才夠?(新編版)》,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