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天才,就不要用天才的方法
Photo credit: unsplash

不是天才,就不要用天才的方法

文/西村博之;譯/郭凡嘉

如果是不適合自己的事物,就算再怎麼努力,也難以有回報。儘管如此,各種故事裡卻很喜歡傳遞倖存者偏差的道理。

比方在戰爭時,有一百個人被送上戰場。最後只有一個人生還,其他九十九人都戰死在沙場上,那唯一生還者所說的話會被永遠流傳,剩下九十九人的聲音則不會被聽見。而這唯一生還者,就成了其他九十九人的代言人。

另外,雖然邏輯很重要,但如果只以邏輯思考,就很容易被局限。比方說:「其他電視臺都有這麼高的收視率,那我們也來做跟他們一樣的節目企劃。」縱使這在邏輯上講得通,但要是每個電視臺都這樣做,就會出現許多類似的節目,所以如果世界只靠邏輯在運作,會變得很無趣。

這時就需要一些擁有瘋狂想法的人,例如像賈伯斯這種跳躍思考的人。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跟著他會有好事。當然也要看對時機抽身,畢竟跟在這種人身邊,自己也會消耗能量,但我認為可以試著賭一把靠近他。

我無法成為天才,看到有人能想出前所未有的新點子,我只覺得:「自己實在是辦不到。」回顧自己的人生,我遇過許多想法比我更有趣的人。但以結果來說,到頭來是像我這樣的人在從事企劃的工作;想法有趣的人,一旦有了必須守護的東西,比方說有了戀人、家庭、想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就瞬間變得無趣。

如果一般人難以靠創意取勝,那就從「量」著手。假設有人連續看了十個小時的漫畫,或許會被認為浪費了十個小時,然而我會覺得,這是花了十個小時在了解娛樂業界。

2channel 是以其他網路社群平臺為靈感創作出來的;niconico 動畫也是,因為多玩國當中,有員工曾從事與 YouTube 相關的工作,而我借用了員工的力量才能創造出來。因此我在創立這兩個平臺時,都不需要從零發想的能力,但因為過去累積了不少娛樂方面的知識,我才能做出提案:「那個好像很有趣。如果這樣做的話,說不定會更好!」

能天馬行空想出好創意的人,雖然有想出有趣點子的可能性,但相反的,很多人會過度自信:「這是我想出來的,一定會很有趣!」所以像我這樣能以客觀角度陳述的人,就會被重用。

掌握自己是哪一類的人

我把工作類型分成以下三種:

一、從零生出一的人。
二、把一變成十的人。
三、一邊維持十,再漸漸發展出十一、十二的人。

前面提到能想出好點子的人,就是「從零生出一的人」。他們會珍惜自己的點子,並讓周圍的人參與其中。不過他們對於做得出好東西的自信,有時是一種武器,有時也是一種枷鎖。

當好的創意被製作出來後,經過「把一變成十的人」加以改善,透過他們的人脈、經驗,得以發揚壯大。

最後當成長停止後,能維持發展的就是「一邊維持十,再漸漸發展出十一、十二的人」。這種人通常任職於大企業,屬於抗壓性高又認真工作的類型。

在大型組織中,若想推行新提案,與其說需要無視周圍、強勢推動的能力,由謹慎細心的人一邊統整四周的狀況,一邊計畫性的推動更為重要。因為一個大組織在轉變方向時,須耗費更多的精力。

發現這個步驟太過麻煩而離開公司的人,如果是像一或二這種有自信的類型,那應該沒什麼問題。不過我會想默默為身為類型三而正在奮戰的人加油,因為這個工作通常由他們執行。「如果我無法天馬行空、從零想出好點子,我還會做什麼事?」請試著思考這一點。

這個社會對於類型一的人有點吹捧過頭了。一起唱雙簧的兩個人,如果都負責想笑點,那就很容易產生意見衝突;若一個人負責想笑點,另一個人負責配合搭檔,表演就能順利進行。

就像我在前面說的一樣,在公司裡也有人擔任讓團隊氣氛變好的角色。不管是誰,總有路可以走,重點是找到這條路。

※ 本文摘自《1%的努力,贏過99%的人》,原篇名為〈不是天才,就不要用天才的方法〉,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