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今天也要看女兒臉色,等待她的眼淚消失
文/金雪;譯/陳宜慧
今天的心情:多雲
今天,孩子的情緒也和往常一樣爆發,勉強支撐著積水的水壩再次崩塌,悲傷的情緒從縫隙中和淚水一起湧出。我還要看孩子流淚多久?還是死了比較好?看著孩子哭的模樣,我的痛苦大到如果只能兩者擇一,我寧願選擇死亡的程度。
即使如此,最近我很高興,也很感激看到女兒爆發情緒。我認為女兒的病之所以一直沒好,內向的性格是原因之一。女兒的個性是把真正想說的話都累積起來,不論好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都獨自煩惱。女兒要表現出情緒似乎需要很大的勇氣。
這樣的孩子現在居然毫無顧忌地發脾氣,有時還胡言亂語,像孩子一樣跺腳哭泣。我剛開始很慌張,但現在我知道這是憂鬱症好轉過程中,會出現的行為,所以不再追究是非,或草率地扮演女兒的人生前輩,我會靜觀其變,有時會裝作不知道,必要時會拍拍女兒的背並擁抱她。
這時女兒往往會出現兩種反應,希望我不要管她的神經質肢體動作,以及因為疲憊不堪,所以隨我高興的無力動作。今天她狠狠地拒絕了想擁抱她的我;孩子的行為常常充滿對我的怨恨,孩子用力把我推得好遠,我走近後,這次又用力將我推出去,並對我說:「別管我!」
就像往常一樣,我無心說出的話讓敏感的孩子心裡產生了疙瘩。在孩子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前,我很難理解她說的這些話是什麼意思,但是我把她所說的話全部掏出來重新思考後,就會發現她的話語沒有什麼值得我生氣的。
對罹患憂鬱症的患者不能隨便說話,雖然要盡可能地謹慎,但很難知道謹慎的界線要畫在哪裡。有時說了感覺會讓她心情變好的話,她不笑,這可能代表讓她心情不好,但有時候,思考一百遍後,鼓起勇氣好不容易說出來的話,她卻意外地接受;我實在無法拿捏這些。因此,我最近養成了看她臉色,或是想說話時猶豫不決的壞習慣。
等待眼淚消失的過程,也一樣痛苦。聽過他人哭泣聲的人應該能理解:哽咽,強忍著哭泣的喘氣,深夜從某處傳來這樣的聲音,我們會產生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情緒。會有他人的悲傷伸手碰觸我的感覺。我的心較柔軟,是容易對悲傷產生共鳴的類型,所以女兒的哭泣聲也讓我產生了想哭的情緒。我想對她說不要再哭了。
即使是陌生人哭,我們的心情也會受影響,並希望知道哭泣的原因,更何況是自己的孩子在哭,父母的心該有多難受呢?我不知道孩子為什麼哭,也不瞭解她推開我的理由,在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那種等待感覺無限漫長。
不論是什麼原因,孩子現在很明顯在埋怨我,那樣的女兒也讓我心裡有所不滿。孩子生病不是父母都有錯,而是媽媽的錯嗎?爸爸在這段時間到底都在幹什麼去了,為何以旁觀者的角色生活?我也是第一次別上媽媽這個標籤,對所有的事情都不熟練,這些事也讓我很吃力。雖然不知道別人是不是在生育上沒費太多力,也擁有能自然茁壯成長的乖孩子,但我生下的孩子天性敏感,敏感到如果有敏感程度排名,她排世界第二會委屈的程度。我則以每天都在受訓的心情堅持著。
難道我的養育方式有糟糕到要受到如此大的懲罰嗎?我真的很難接受。父母生活不順的時候,暫時離開父母由外婆撫養的孩子何止一、兩個。我為了替孩子的教育提供更好的機會而孤軍奮鬥,這有什麼不對?我只是想找出憂鬱症的病因,就會越想越生氣。我最終發現根源在於家庭環境和養育方式,並自然而然的得出是自己的錯,這樣的結論,同時承擔難以擺脫的罪惡感。
坦白說,因為是第一個孩子,所以我有點貪心。為了能讓孩子跟上大家的腳步,我稍微加快了速度。一直用土湯匙生活的媽媽想讓孩子手裡拿著銀湯匙。如果是在製作銀湯匙的過程中,稍微有些勉強,導致了這樣的結果,那實在太殘酷了。
※ 本文摘自《我今天也要看女兒臉色》,原篇名為〈女兒得憂鬱症都是我的錯嗎?〉,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