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exels

「我用生命來換取我的成績,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學校」

文/彼得.格雷;譯/吳建緯

自由玩耍的沒落以及揠苗助長的野心,已經有了沉重的代價。

以出生中產階級的典型兒童──埃文為例。埃文現年十一歲,平日早上六點半,他母親就會把他從床上挖起來。因此,他早上有充分的時間可以打點衣裝,並且在家吃完早餐,才搭公車上學。儘管學校很近,走路上學很有樂趣,也能當作運動,家人還是不允許他走路上學,原因是走路上學實在是太危險了!

在學校裡,他幾乎整天坐著不動,聽老師講課,寫測驗卷。閱讀和寫作都是老師指定的題目,想做自己的事,簡直是癡人說夢。學校甚至取消半個小時的下課休息時間,目的在預防傷害和法律訴訟,並為孩童未來參加全國考試預留更多準備時間。

放學後,埃文一樣行程滿檔,家長希望讓他學習各項技能。星期一是足球課,星期二是鋼琴課,星期三是空手道,星期四是西班牙語。傍晚看過電視或玩電腦以後,他還需要多花幾個小時寫回家作業。他的媽媽每晚都要在聯絡簿上簽名,表示她有監督孩子的課業。

到了周末,他還要參加校隊聯賽和主日學課程。夠幸運的話,他還能到朋友家中和朋友打混,以策安全。他的父母總喜歡把他參加過的許多活動拿來說嘴,對外人說參加這些活動都是「個人的選擇」或說「他喜歡忙碌的生活」。他們將埃文參加的活動視為對七年後進入頂尖大學的前哨戰。埃文擁有堅強的體魄和驚人的意志力,但偶而還是會感到「虛脫」。

埃文是個成功的案例,但街上另一戶人家的漢克可就沒這麼幸運了。漢克被診斷出患有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候群,他必須服用處方藥阿得拉(Adderall)(編按:成分含有安非他命,用來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台灣並未核准上市)才能在校保持平靜。服用阿得拉之後,大小考試通通難不倒他。但藥物的副作用卻導致他食欲不振,徹夜不眠,甚至讓人覺得他是個「怪咖」。

他覺得在服用藥物之後,整個人好像變成另一個人似的,就連父母都覺得他在服用藥物後就提不起勁。但對此他們也束手無策,畢竟漢克需要通過各項考試,如果沒有繼續服用藥物,他可能無法跟上進度,到時侯只會更加絕望而已。

當然,並非所有兒童都和埃文或漢克一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事實上,有許多兒童都和他們一樣面臨著相同的煩惱。很多孩子在高中畢業前後都感到全身無力。

不想看到學校的孩子們

在此,我想摘錄當地報紙的一段經典語句,雖然這段話出自一位十八歲的高中畢業生,但我可以想像七年後的埃文可能也會說出同樣的話:「我用我的生命來換取我的成績。在過去兩年內,我為了追求優異表現而天天睡眠不足。我幾乎每晚都要花五到六個小時的時間做功課。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學校。」

在同一篇文章中,另一位已錄取哈佛大學的十八歲高中畢業生,也描述了高中最後一年充滿壓力的生活。別的不說,他在高中就開始選修六門大學先修課程,參加摔角競賽,彈奏提琴,並且學習中國的水墨畫。他本人感到筋疲力盡,上大學以前,至少還需要一年的休養時間。

我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的部落格上,看到了一段這樣的評論:「紐約市的兒童四歲便開始上幼兒園。我的好友,小孩在九月才剛上幼兒園。開學兩周後,他收到幼兒園老師寄來的信件。內容談到他的小孩『跟不上學習進度』。自此之後,他便不斷地收到老師寄來的信件、會面討論孩子的學習狀況。我的朋友試著在晚上回家為他的兒子複習功課,可憐的孩子卻乞求我的朋友讓他早點就寢。最後,他們兩人都感到非常沮喪和失敗。」令人嘆息的是,類似的評論隨處可見。

印象、雛形和例證是一回事,但確鑿證據又是另一回事。年輕朋友的心理健康,在統計學上,如何與過往幾十年的人互做比較呢?

年輕朋友因壓力過大而精神失調的比例,在過去五十年來不斷飆升。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已開發出評估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標準問卷,和在過往幾十年來運用於年輕朋友的大型樣本調查。因此,運用同樣不變的方法來檢視某些精神失調的發生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例如,泰勒顯性焦慮量表(Tayolr’s Manifest Anxiety Scale)自一九五二年來就一直被用來評估大學生的焦慮程度,而兒童版本的泰勒顯性焦慮量表,自一九五六年來就一直用於國小學生。

焦慮指數顯著提升的世代

另外,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自一九三八年來就一直用於大學生,而青少年版本的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MMPI-A)自一九五一年來就一直用於中學生。MMPI 和 MMPI-A的設計旨在評估某些心理問題和精神障礙(包括憂鬱症)的程度。所有問卷都包含有關自我的陳述,作答者勾選同意或不同意。例如,泰勒顯性焦慮量表就包括「我經常擔心不好的事情即將發生」和「我在大多數的時間裡都感到相當愉快」的問題。如果作答者在第一個問題中回答「是」,焦慮指數就會增加;但如果作答者在第二個問題中回答「是」,焦慮指數就會減少。

心理學教授吉恩.特溫吉(Jean Twenge)任職於美國加州聖地亞哥州立大學,他對年輕人在這些測驗上的得分變化進行了廣泛分析,結果相當令人沮喪,分析顯示,兒童、青少年和大學生產生焦慮和憂鬱的情況,在過往幾十年內均呈有不斷攀升的趨勢。事實上,焦慮和憂鬱的增加情況十分顯著,大約有八五%的年輕人,比五○年代的年輕人焦慮或憂鬱。換句話說,現在的年輕朋友罹患重大焦慮或憂鬱的機會,比六十多年前的年輕人高出五到八倍。小學生、國高中生和大學生罹患重大焦慮或憂鬱的機會,同樣可觀。

※ 本文摘自《會玩才會學【暢銷修訂版】》,原篇名為〈年輕人精神失調的問題不斷湧現〉,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