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爆發時的言語,與「表達」是兩回事
文/金承煥;譯/楊琬茹
人在憤怒的情況下會有三種應對方式──「爆發」、「無反應」、「表達」。爆發是指在某一刻無法壓抑而發洩怒火;無反應是指因忍耐或無視而不做任何表現;而表達則是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說出想說的話。
眼見兒子功課都沒做就邊看《搞笑演唱會》邊笑得像個瘋子一樣,宰賢忍不住破口大罵:「你平常也都笑成這個樣子嗎?出門在外不要笑得那麼輕浮!太丟人現眼了。」宰賢後來才感到懊悔,小心翼翼地傳給兒子一句「抱歉」,結果他收到了兒子的簡短回覆:「請問你哪位?」
恩敬向我訴說了對好友的不滿。
「久違地和朋友一起去了咖啡店,她卻只顧著拍照。我很疑惑,既然如此她何必找我一起去呢?已經換了三個地方了,但看來她還是沒拍到滿意的照片,我越來越不爽,但也只能忍耐對吧?畢竟最近女生之間都這樣,也算是一種生活樂趣吧,不過我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再跟她見面了,要是 Instagram 早點倒閉毀滅就好了。」
為了因被孤立而備受煎熬的女兒,貞允親自把孤立女兒的同學一一約出來說服對方。
「雖然不知道是為什麼,但我相信你們欺負、孤立我們家孩子是有原因的。我認為,就像我們家孩子不夠成熟,可能會犯錯或做出幼稚的行為一樣,你們也可能會做錯事。我們家孩子現在很難受,心裡充滿害怕跟恐懼,你願意幫幫我嗎?」
有什麼感覺呢?在生氣的情況下,宰賢選擇爆發,恩靜沒有爆發也沒有表達,而貞允選擇了表達。有的人在當下無法壓抑而讓情緒爆發,有的人卻一句話也不說。
如果以自己為標準來看,什麼樣的情況會讓自己更受傷呢?是後者;如果以對方為標準來看,什麼樣的情況會讓對方更受傷呢?是前者;那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同時減少我和對方受到的傷害呢?當然是表達。貞允向曾排擠女兒的同學表達了女兒的心情和自身做為母親體會到的感覺。情緒,是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的共通語言。
甲方行徑7,我該繼續忍下去嗎?
禮娜在工作上時常受到老闆的折磨。老闆一向言語粗魯,即使禮娜沒有做錯任何事,老闆也會破口大罵,老闆還曾大罵禮娜:「都吃了二十七年的飯了,聲音怎麼還這麼小?」要加班就加班,要挨罵就挨罵,要看人臉色就看人臉色,職場生活令禮娜心力交瘁,但她說怕家人擔心,所以也無法就這樣辭職。
職員們會在下班前輪流向老闆報告,老闆以報告得太小聲為由丟鍵盤或手機已經是家常便飯了,不過某天禮娜實在忍無可忍了,她偷偷將過程錄音下來,當她一回家看到媽媽的臉,眼淚便奪眶而出,雖然爸爸在得知此事後說要告發老闆,但禮娜只想以離職處理。次日,禮娜一向老闆表示自己想請辭,老闆就如往常般怒斥禮娜。
「好,給我收拾東西滾出去,馬上。」
禮娜對最好的朋友描述了這件事,朋友卻說:「但妳還是該多忍一段時間的。」這讓她忍不住心想:「難道社交生活就是如此,必須要一再忍讓、持續工作才是對的嗎?」
我對於這社會上依然存在著這種老闆感到憤怒。我很心疼禮娜,心情也很沉重,之所以如此並不是因為禮娜阻止父親告發老闆,也不是因為她什麼話都說不出口便離開了公司,而是朋友說應該要繼續忍耐的那些話,令禮娜產生了「我當時應該那麼做嗎?」的念頭,這讓我很心痛,因為她無法對任何人訴說自己受傷的心情。
在做諮詢的過程中,我見過很多跟禮娜相似的對象,隱忍情緒就等於放棄了自己的存在,我對禮娜說:
這段時間辛苦妳了,無法對任何人開口,一定十分孤獨難受吧。下次只要累了就一定要說累,還有,睡前請務必給自己一個擁抱。
很多時候並非只要隱忍及平復情緒就完事了,如果有人以違背常理的方式無理地對待自己,就必須即時表現出自己的想法才行。
爆發代表的是只要一生氣就立即發洩怒火、宣洩情緒,但正確的表達方式是,每當生氣時,不管花一分鐘也好、一小時也好,先讓自己有充分的時間讀取自己的情緒,接著再將心情說出口。只不過,拖了太久才表達的話可能會令人覺得莫名其妙,對方可能會心想:「怎麼事到如今才來說這些?」而感到不知所措。舉例來說,如果突然對昨天見面的朋友說:「昨天吃晚餐時,你說我『怎麼做什麼事都這個樣子』,讓我感到被輕視,很受傷。」結果會如何呢?「為什麼現在才說這些話?」朋友可能會這麼想吧?
用表達解除誤會
和禮娜一樣,燦國也是疏於表達自身情緒的人。住在遠方的朋友趁著暑假來找燦國玩,在他留宿於燦國家的期間,燦國個人發生了一些心累的事情,燦國努力不表現出來,以為能夠若無其事地度過,然而燦國不開心的程度已經明顯到朋友會刻意迴避他了,朋友甚至還誤會是燦國對自己有什麼不滿才會那樣。
後來他們透過對話解開了誤會,燦國也了解自己當時將憤怒與壓力表現在不恰當的地方了,他說沒能好好表達的自己看起來肯定非常愚蠢。「好吧,就忍吧。」這樣不是在調整心情,而是在逃避,別再逃避了,把心情傳達出來吧。
註釋
- 甲方代表較具有權力地位的一方,甲方行徑意指仗著權勢而欺負、壓搾他人的行為。
※ 本文摘自《為什麼只有我要正直善良?》,原篇名為〈不要「爆發」,而是要「表達」〉,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