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什麼書?
Photo Credit: Unsplash

書什麼書?

文/臥斧
※原刊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應邀主持《歡迎光臨錫爾帕夏車站》的線上直播對談活動,席間想了些事,大致有兩個題目,一是「電子書」,再是「小說」;這兩個題目又可以概略分出兩個方向,一是「製造/銷售方」,另一是「使用/消費方」。

加上「電子書」和「小說」這兩個題目中間的連結是「書」。

怎樣的東西是本書?

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後,書的基本構成千餘年來沒太大變化,不過外貌像「書」的東西不見得會被視為「書」,例如筆記本、現在已經很少見的黃曆或大概已經消失的電話簿。也就是說,「書」之為「書」,外貌不是唯一判準,甚至不是第一判準,最重要的是那些紙頁裡要有我們認為是「書」的內容,以文字或圖畫的方式固定在上頭。

我們認為是「書」的內容不一定受制於「書」的外貌──單冊書籍裡頭可以置入多個獨立內容,例如短篇小說集,單一內容也可以分成多冊書籍,例如拆成好幾冊的長篇小說。不過,在創作上或許不被「單冊」限制,但在製作上則必須考量,因為進入製作流程後就算不考慮存放(不管放在讀者家裡還是出版社或通路的倉庫),也得考慮到製作技術(例如太厚的話裝訂不易、書頁易散)、閱讀體驗(太重的話難以攜帶,百科全書就算了,小說就不大好),以及成本與售價等等因素。

拉遠一點看,創作上其實還是有限制的。寫小說提到花朵的芬芳,沒法子真的讓書提供嗅覺感受,寫科普提到數據變化或物體結構,也沒法子弄出動態圖表或立體影像;再拉遠一點,連載需要的時間和篇幅,甚至受眾(Jack London連載《The Sea Wolf》時就曾被要求「因為本刊讀者皆為上流人士,是故不准出現男女主角踰越禮教的情節」)等等,都會影響創作內容。當然,這些限制會促使創作者和製作者發展出因應之道,例如增進寫作的文字技巧或印刷的呈現方式,但總之是有限制的,況且牽涉到製作的話,仍得回頭考慮裝訂、保存、成本和售價之類問題,才能決定可不可行。

一定要一本嗎?

「一本」書──無論單冊或多冊──的內容大抵是創作者(有時加上出版者)決定好的,有始有終有結構,就算是像「某一年什麼獎作品合集」這樣收為一冊但各篇內容可能毫不相關的書,都是有個名目才收在一起的,而像拖稿超過十年(嗯哼)的《冰與火之歌》,會被認為是內容尚未完成的書。

約莫二十年前,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正在快速發展的時候,俺接觸到關於電子書揣測和發展的相關新聞,硬體外觀方面大抵就是更輕薄、可隨身攜帶的螢幕,有的是縮小到類似常用的書籍尺寸,有的是可以捲曲或折疊,前者似乎比較有道理,後者常被想像成單頁報紙的樣式,不過展開後約莫全開(A1, 594X841mm)的軟式螢幕看圖像似乎不賴,但其實不算是方便隨身閱讀的設計。

至於內容,當時仍固著在以文字及圖像顯示的形式上頭。有些嘗試已經開始跳脫原有的製作程序,例如利用隨選/隨需列印(Print-on-Demand, POD)方式,讓讀者自己選擇要將一本書或一套書的哪些部分,透過比傳統更方便快速的印刷裝訂成冊。這種做法得到的成品內容,其實已經與原先創作者預設的主題和結構不一定相同(長篇小說或許比較不會遇上讀者只讀其中幾章的狀況,但如果是工具書,使用者只挑有需要的幾章購買就很方便),也就是說,製作方沒給的使用方自然拿不到,但製作方準備的使用方也不見得得全都買下來。

POD沒有發展出太大的、動搖原有出版樣態的規模。就POD而言比較有利的工具書,沒多久就可以被網際網路上提供的其他解決方式取代;另一個可用於POD的其實是出版社仍握有發行權、但估算後不願再以傳統方式印制的絕版書,就俺所知,國內的確也有出版社思考過這類做法,但最終並未實行。一來購置相關設備是個成本,有需要的讀者如果不夠多,買了等於賠錢,委外製作則會增加時間及售價,讀者不一定接受;二來是這得先將絕版書的內容全數電子化,很多出版社當時並沒有這麼做,這是另一個成本,但出版社沒公布可以POD的絕版書目,讀者要嘛就去找二手書,要嘛就乾脆放棄不找了。

有電到底有什麼新功能?

不過,除了POD之外,那時還有一些新技術滲進書的內容當中,最明顯的是超連結和.gif格式的動畫圖檔。這表示這類內容呈現已經脫離原有的紙張,因為彼時這兩者都需要瀏覽器或支援相同語法格式的程式,也表示內容提供方除了原有的文字或圖像之外,創作者也要具備這些製作技巧,或者得有知道怎麼做的人加入。而使用方則必須有瀏覽器或必要程式,才能閱讀。

暫且不管現今五花八門幾乎蓋滿螢幕的廣告banner,網頁內容主要經由文字和圖像呈現,理論上和書的內容呈現方式相同,但讀者不大會認為閱讀網頁內容等於閱讀書籍內容。一方面或許與篇幅有關──如前所述,一本書是有結構的文字圖像綜合體,而網頁大多以單篇文章為主,「感覺」不大一樣;二方面也的確就是「感覺」──閱讀書籍似乎得有閱讀傳統單冊紙製品的必要,Stephen King在2000年以電子書形式出版的中篇小說《Riding the Bullet》主要就是文字,那時下載閱讀還必須先下載一個閱讀程式,翻頁時會出現類似紙本翻頁的動畫效果。

超連結之類網路技術加入內容,想像起來還有許多應用,但實際上不一定全都可行。例如讀到某道菜式,理應可以馬上連結到食譜網站,可是這一來得看該道菜式的文字或圖像有沒有設超連結,二來得看閱讀時的網路環境;例如讀到某個名詞,理應可以馬上連結到其他有相同名詞的書籍,就算不能連到所有書,連到自己電子書櫃裡有買的書總可以吧?可是這一來得看各家出版社是否願意開放這種跨書連結,二來得看電子書廠商(目前世界各國大多以通路為主)的系統能力,三來這名詞的用字可能不見得完全統一,遇上翻譯名詞,變數就更多。

也是約莫二十年前,Amazon的Kindle還沒問世,國內某大出版社的總編輯語重心長地同俺說:臥斧啊,電子書那東西出來之後,我們就都失業了。當時俺甚是不解──俺向來認為俺的工作是處理內容,不是造紙或印刷,內容載具的變化對俺的專業應當沒有直接影響才是。大概也在那幾年,俺意外獲得一個用電子郵件採訪Neil Gaiman的機會,就在訪綱裡夾了一個關於「網路科技影響閱讀」的問題;Gaiman的回答直接了當:在網路上閱讀文字仍是閱讀,用文字說故事的人就仍是用文字說故事啊。

2007年iPhone問世,過了幾個月,Kindle上市,再過幾年,iPad出廠。十多年來,大家對於「書」的內容認定,變化應該不大,但「閱讀」行為主要應當與內容連結而非載具一事,Gaiman的看法才是對的。

電子書為什麼那麼書?

Apple Store裡現在仍找得到一款叫《‎Alice for the iPad》的app,內容就是插圖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不過幾乎每頁都可以「玩」:有的可以看到插圖裡的愛麗絲身形變化,有的搖一搖文字會掉下來。它的基底內容仍是同一本經典,但從載具到畫面呈現方式,甚至是讀者的使用方式,都已經和原有的「書」不同了。我們應該把它視為一本書、還是一個互動程式,或是兩者的綜合體?

這同時是個「電子書」可能樣貌的新示範──電子書可以不只承載傳統書籍的內容,呈現形式更多。不過這會回到先前提及的成本與技術問題。國內某大出版社的總編輯(就是前幾段提到那位,並沒有因為Kindle而失業)後來也將該出版社的幾本科普書做成app上架,不過這等於是在製作書的成本之外再加上製作app的成本,而製作app的成本高低差很多,幾乎可以確定不可能透過販售獲得收益,所以這事沒做幾回就停了(其實俺認為一開始就不該做)。此外,製作app還有其他考量:符合iOS系統是一款,符合Android系統是另一款,如果有桌機或筆電的使用者抗議,說不定又得再做另外幾款;而這些運作系統要更新時是不會事先通知的,版本一更新,工程人員就必須檢查app運作是否正常、進行必要修改,而這些工作對傳統出版社而言都相當困難。

俺認為技術問題總會解決,不過現階段來看,電子書以傳統的文字和圖像呈現內容,仍是最不容易出問題、也能以數位形式保存最久、被持續閱讀的方式。可是,正如Kevin Kelly在《必然》(The Inevitable)一書中提到的「流動」,閱讀行為已經可以輕易跨越「單冊」限制,那麼,讀者會將哪種結構的內容視為「書」、創作者及出版方要替「書」設計什麼結構,對兩方而言都是新課題──也就是說,我們對於怎樣的內容算是「書」,或許會有不大相同的認知。

寫了三千字才講一部分,其他等想要寫(或還想得起來原先想寫什麼)的時候再寫。

關於書:

  1. 奇妙,而且哀傷。書的盜版
  2. 奇妙,而且哀傷。書的價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