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東京馬是去「享受」的,尊敬、普及是日本對待運動的態度
Photo credit: pexels

跑東京馬是去「享受」的,尊敬、普及是日本對待運動的態度

文/曾文誠

台北馬之後,我陸續跑了幾場全馬,不算是跑得很勤的人,就找些有特色的馬拉松去報名,其中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東京馬,還有北韓平壤馬。

很慶幸自己在武漢肺炎疫情發生之前就去了這兩個地方,這也告訴我們做事都要即時的道理,你永遠無法預期未來會如何。到東京跑馬拉松似乎是每個跑者的夢想之一,我不曾想過去挑戰什麼「世界六大馬」的,但東京就在台灣不遠處,加上之前 FOX 體育台同事 Allen 跟我提過去東京跑的經驗,那氣氛之棒說得我心癢癢的,於是立下前往東京的心願。

有想法就要行動。不過東京馬並非想去就能去,要抽完籤才知道是不是有那個命,雖然中籤的機率不像大聯盟季後賽那麼難,但也不太容易。我的計畫是在二○一四年底完成台北馬,接著一個月後再跑東京馬,把時間拉近一點就不用備戰兩次,是很單純的想法。所以為了能成行就找了代辦的旅行社處理,以當時而言,費用多了些但合理,聽說現在貴得嚇人。

以前因為採訪日本職棒總冠軍賽,去過東京數次,這個地方對我來說也算是熟門熟路,不過因為跑馬拉松之故,卻讓我看到不同的面貌。我看到的是一座偉大的城市,對於熱愛跑步的人而言確實如此。

旅行社安排的飯店附近有座公園,從抵達那天到離開,就不斷看到有人在那公園繞圈圈跑。這還不算厲害的,據說東京最熱門的跑點是皇居外的跑道,不論天候如何,每天平均有近四、五千人在那裡跑步;因為時間關係我沒有去朝聖,這個數字我想是可信的。

日本的全民運動

以前是去看棒球所以感觸不深,這回專程去跑步就特別注意到,到處都有人在跑步。日本人為什麼這麼愛跑步?是不是這項運動最符合日本人的精神,它需要很強的忍耐力,需要很高的意志力去堅持到底,完全就是印象中日本人那種「不放棄、朝目標前進」的精神。難免還是想到棒球,我們常在國際賽碰到日本隊,兩個國家技術上存在落差是事實,但短期比賽也並非沒有贏的機會,可是我們常在最後被逆轉,像是二○一六年 WBC 那場經典的台日大戰,原因就出在日方總能堅持到最後,等待反撲的機會。

跑步可以訓練毅力,所以日本從幼稚園的小朋友就要求開始跑,二○一六年還發生頗具爭議的「兒童裸體馬拉松」事件,雖然家長受訪說看著孩子赤身跑步很心疼,但這是訓練他們心志的最好方法。我個人很反對把小朋友搞成這樣,不過從中可看出,從小開始跑步,對日人而言就是全民運動。

愛跑步,所以有「箱根驛傳」這個傳統路跑競賽就不意外了。從一九二○年開始的這項比賽,是在東京與箱根間來回共二一七.一公里,用兩天的時間跑完。雖然是僅限關東地區二十所大學校隊才能參加的接力賽,看起來只像是地區賽會,但因為每年各校選手必定經過一番廝殺從選拔賽勝出,才能進入這個最高殿堂與各路好手一較高下,所以每年吸引了全日本的目光,包括大陣仗的媒體報導及電視轉播,受歡迎的跑者也如明星一般受矚目。如果你讀過《強風吹拂》這本書,或是其改編的動漫,應該會對這項賽會留下極深的印象。

這樣的背景下,日本人辦馬拉松是很令人期待的。首先,你會看到的是日本人那種事情要辦到一百分、每項細節都要顧到的「潔癖」。從報到處的馬拉松博覽會,到比賽當天都是如此。簡單舉例,志工是以衣服顏色來區分任務,所以很清楚的知道哪些人是負責哪些事;還有,任何比賽在跑道上隨處可見跑者丟棄的飲料、水杯或補給品,髒亂是可以理解的,但東京馬就硬是可以做到跑步的賽道乾淨整齊,因為隨時就有人拿著用具在清理。這種極乾淨的賽道除了東京馬之外,我只在平壤馬看過,不過我猜應該是沒人敢亂丟吧?然而東京馬能做到如此,重點還是那個幫跑者服務的心,當你通過終點,志工幫忙把完賽獎章掛在你脖子上的時候,他是真的替你感到高興的,這個你很容易感受出來。還有路上遞水杯的動作,或是那聲聲加油都是如此。

跑東京馬是去「享受」的

認真講,四十二公里的東京馬跑道上,最美的風景來自於人。當有人想用東京馬去破個 人PB(Personal best 個人最佳成績)時,我都勸他可以改其他場次,跑東京馬是去「享受」的,要用多少速度跑完反而是其次,應該要利用這幾個小時,在移動的過程中去感受這個城市的「偉大」,感受他們對跑者的尊重、對跑者的支持。沿途你會看到各種表演團體,有日本傳統舞蹈、有樂器演奏,而且不是胡亂吹奏一番。印象最深的是接近終點前,差不多還有三公里,正遇上一個陸橋的坡道,此時多數人已然氣力放盡,沒體力又遇到上坡,是對身心很大挑戰,但不久卻聽到電影《洛基》的主題曲在耳邊響起,聽到這聲音,你似乎可以化身為快步衝上費城美術館前階梯,然後高舉雙手的洛基,這聲音一來比吃什麼能量包都有效,立刻精神百倍。所以我說,他們不是胡亂吹奏,了解到他們身處在什麼位置,跑者會是什麼樣的狀況,然後,該表演什麼歌曲鼓舞大家。

還有各種私人補給站,各式點心齊出爐,眼花撩亂四字都不足以形容我的感受,好希望每攤都嚐一口啊!當時雖然三一一大地震已經過了三、四年,但台灣是全世界助日金額最多的國家,這一點他們都記得也感念,台日友好也能從跑道上感受到。當路邊加油的日本人看到我身上的貼紙,一知道你是台灣來的,他們恨不得將桌上的食物都塞進你嘴裡;儘管語言不通,但頻頻對你比讚的手勢也說明一切。有不少日本民眾知道這個賽會會有很多參賽者來自台灣,他們在路邊做了不少「台灣加油」的海報,非常感人。

數不清攜家帶眷來加油的人們,是全程最大的特色。也許我們這些跑者不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但至少是值得尊敬的人。所以他們想盡辦法全家出動要擠在路邊加油,如果有家人「不能來」,像我在路邊就看到有一幕,某戶人家就把家裡可能是媽媽或阿嬤的遺像立在桌上,我想她生前應該是熱愛跑步的女士吧!雖然她已經離開,家人還是「帶著她」一起在路邊望著跑者們、替我們加油。所以,我經過時朝著遺像雙手合十拜了一拜,那家人也對我回禮。希望另一個世界的阿嬤一切都好,也一直都在跑步。

如果不是跑步我不會看到這些。

東京之外,平壤則是另一面天空。

※ 本文摘自《60歲的我,也能完成226超級鐵人三項》,原篇名為〈東京、平壤,跑步才看得到的風景〉,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