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夫多妻制」被嚴重曲解,穆罕默德:女性不是男人私財
文/凱倫‧阿姆斯壯;譯/黃楷君
《古蘭經》不斷強調仁慈和寬恕的重要性,即便在武裝衝突中亦然。(16)打仗時,穆斯林必須勇往直前地戰鬥,以利盡快結束衝突。不過,當敵人要求議和,穆斯林就必須放下武器。(17)他們必須接受任何停戰的提議,不論條件為何,就算懷疑敵方耍兩面手法,也不得拒絕。而雖然對抗迫害與壓迫十分重要,《古蘭經》一再叮囑穆斯林,雙方坐下來有禮地討論如何解決問題遠勝過發動戰爭。(18)
確實,神在《妥拉》中允許報復──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但出於仁慈而放棄復仇念頭的人,將更能夠補償他過去部分的罪惡。」(19)報復的對象嚴格限制為實際行兇之人,這是超越部族血仇的一大進步。在過去,復仇者可以找任何一位行兇者的部族成員下手。《古蘭經》提醒穆斯林,他們並非在對抗整個古萊須族;無論如何都不能攻擊或傷害在整場衝突中保持中立的人,以及選擇留在麥加的穆斯林。(20)
穆罕默德並非和平主義者。他相信戰爭有時無可避免,甚至是必要的。巴德爾之役結束後,穆斯林知道麥加遲早會發動復仇,於是他們全心投入一場漫長勞累的「jihad」(奮戰)。然而,「jihad」這個我們今天經常聽到的字眼,其原始意義並非「聖戰」,而是「努力」或「奮鬥」,以實踐神的意志。穆斯林被敦促為這項志業努力付出,而奮戰包含了所有層面:知識、社會、經濟、精神及家庭。有時他們必須戰鬥,但這並非他們的首要職責。
從巴德爾返家途中,穆罕默德說出了一段影響深遠且經常被引用的格言:「我們正從小奮戰(Lesser Jihad,戰爭)歸來,開始投入大奮戰(Greater Jihad)。」大奮戰是指重要千百倍、也困難千百倍的奮鬥,那就是要改革他們自己的社會與心靈。
巴德爾之役讓穆罕默德在綠洲取得更高的地位。當他們在為古萊須族勢在必行的還擊做準備時,先知和麥地那的阿拉伯和猶太部族起草了一份盟約,這些部族同意與穆斯林和平共居,並承諾不和麥加簽署另外的和約。盟約中更要求所有居民都應捍衛綠洲不受侵害。這份憲章謹慎地保證猶太氏族的宗教自由,但同時也期待他們在「簽署這份文件的人民成為出戰對象」時伸出援手。(21)穆罕默德必須知道誰和他站在同一陣線,而有些不願接受和約的人遷出了綠洲。其中包括幾位哈尼夫,他們對卡巴聖壇的虔敬讓他們保持對古萊須族的效忠。穆罕默德仍是個具爭議性的人物,但在巴德爾的勝利後,有些貝都因部族願意在即將到來的鬥爭中,成為穆斯林的盟友。
一夫四妻的頒布
每位喪生的穆斯林都留下了失去保護者的妻女。戰敗後,穆罕默德接收到一則啟示,允許穆斯林娶四名妻子。穆斯林必須謹記,神是從一個生命實體創造出男人和女人,因此在祂眼中兩性同樣珍貴。
你們應當把孤兒的財產交還他們,不要以(你們的)惡劣的(財產),換取(他們的)佳美的(財產);也不要把他們的財產併入你們的財產,而加以吞蝕。這確是大罪。
如果你們恐怕不能公平對待孤兒,那麼,你們可以擇娶(其他)你們愛悅的女人──(甚至)娶兩妻、三妻、四妻;但如果你們恐怕不能公平對待她們,那麼,你們(只)可以各娶一妻──或是正當擁有的女奴。這將避免你偏離正道。(31)
至今,一夫多妻制一直被批評為穆斯林女性重大苦難的根源,但啟示降下當時,這個制度其實構成一大社會進步。(32)在前伊斯蘭時期,男性和女性都可以擁有多位伴侶。女性結婚後會待在原生家庭,而她所有的「丈夫」都會到家中拜訪她。實際上,這就是一種獲得許可的賣淫行為。因此,孩子的父親身分難以確定,通常被視為是母親的後代。男性無須供養妻子,也不必對子女負起責任。然而,阿拉伯半島正在轉變。半島上個人主義的新興精神,代表男性愈來愈關心自己的子嗣,對個人財產也更有所堅持,希望兒子能繼承他們的財富。《古蘭經》促使這樣的風氣發展為較傾向父權的社會。穆罕默德讓他的妻子們住進自己的家中並撫養她們,來表示贊同這項改變,而那些設立多妻制的經節認為穆斯林男性理所當然會效法他的做法。不過,《古蘭經》也意識到一個社會問題,而這則啟示正試圖革除之。
在前伊斯蘭時期,女性無法擁有自己的財產。任何她得到的財富都歸她的家族所有,並由她的男性親戚掌管。不過在麥加,個人主義比阿拉伯半島任何地方都要顯著,有些貴族女性已經能夠繼承並運用自己的財富。哈蒂嘉便是很好的例子,但這種情形在麥加仍屬少數,在麥地那則幾乎前所未聞。大部分的男人都認為,女人可以繼承並管理財產的觀念十分荒謬可笑。女人是沒有個人權利的。她們有什麼資格擁有呢?除了某些貴族的例外,她們對經濟毫無貢獻;而她們也不參與資源劫掠,無法為社群帶來財富。傳統上,女性被視為男性資產的一部分。男人死後,他的妻女們會轉讓給他的男性繼承人,而這些繼承人通常會讓女性保持未婚、貧困的狀態,以利控制她們的繼承權。
《古蘭經》的多妻制是一項社會立法。法規的目的並非滿足男性性慾,而是匡正特別脆弱的寡婦、孤兒及其他女性眷屬所承受的不義。肆無忌憚的人們時常侵占一切,而家族中較弱勢的成員卻一無所有。(33)女性經常被男性監護人性虐待,或被轉換成財務資產、賣為女奴。舉例來說,伊本─烏拜便強迫他的女奴們賣淫,並侵吞所有收益。《古蘭經》直言不諱地駁斥這種行為,並視女性的繼承權為理所當然,不能讓與他人。多妻制的宗旨是確保不受保護的女性能體面地進入婚姻,同時廢除過去未予束縛、不負責任的暗通款曲;男人只能娶四個妻子,且必須公平對待她們;侵吞她們的財產是無可辯解的惡行。
《古蘭經》試圖賦予女性合法的地位,而大部分的西方女性一直到十九世紀才享有這樣的權利。先知以解放女性為己任,卻被穆斯林社群中許多男性堅決反對,其中更包括一些最親近他的友伴。在物資困乏的社會裡,要扛起四名女性及其子女的財務責任需要一定的勇氣和憐憫心。穆斯林必須有信心,神將會供養他們:
與你們中未婚的男女和你們的善良奴婢成婚。如果他們是貧窮的,真主將以祂的恩惠,使他們富足。真主是寬恩的,是全知的。(34)
穆罕默德帶頭示範。烏胡德之役後,他再次娶妻,給柴娜卜‧賓特─胡宰瑪(Zaynab bint Khuzaymah)一個新家,她是一名寡婦,前夫在巴德爾戰亡。此外,她還是阿米爾氏族貝都因首領的女兒,因此這段婚姻建立了新的政治聯盟。她得到了一間清真寺旁新建的房室,在那裡加入她「姊妹們」──邵妲、阿伊夏和哈芙莎──的行列。
穆罕默德並未視他的妻子們為私財。她們是他的「友伴」──與男性無異。軍事征戰時,穆罕默德通常會帶他的一名妻子同行,常常因為每天晚上都待在他們的帳篷裡,不和其他男人交際,而讓他的指揮官失望。在軍營中,女性並未溫順地與男性隔離,而是自由走動,與聞軍務。在前伊斯蘭的阿拉伯半島,這樣的自由對菁英女性而言相當普遍,但仍觸怒了伍瑪爾。「妳的大膽簡直是傲慢!」有天他遇見阿伊夏在前線散步時大吼道,「要是災難降臨到我們身上怎麼辦?要是我們戰敗,而人們被俘虜怎麼辦?」(35)穆罕默德對家庭事務的安排,給予他的妻子接觸政治的新管道,而她們在這個領域似乎也相當自在。不久後,其他女性便同樣感受到自己可以擁有這些權力,而他的敵人則開始用女性運動來破壞先知的聲譽。
註釋
16.Qur’an 3:147–48,8:16–17,61:5.
17.Qur’an 2:193–194.
18.Qur’an 8:62–63.
19.Qur’an 5:45,Asad translation.
20.Qur’an 4:90.
21.Reza Aslan,No god but God:The Origins,Evolution and Future of Islam(New York and London,2005),89–90;Watt,Muhammad at Medina,225–43.
31.Qur’an 4:2–3,Asad translation.
32.Watt,Muhammad at Medina,272–83,289–93;cf.Ahmed,Women and Gender in Islam,43–44,52.
33.Mernissi,Women and Islam,123,182.
34.Qur’an 24:32,in Arthur J.Arberry,The Koran Intepreted(Oxford,1964).
35.Mernissi,Women and Islam,162–3;Ahmed,Women and Gender in Islam,53.
※ 本文摘自《穆罕默德》,原篇名為〈奮戰〉,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