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以過長工時累積身份地位,陷入「老鼠賽跑」的菁英階層

文/丹尼爾.馬科維茨;譯/王曉伯

根據有關工作時間的跨國比較顯示,在經濟不均越嚴重的國家,菁英階層的工作時間就越長。跨國比較的結果十分明顯,例如美國與瑞典在經濟不均上的差異,在於美國的工作時間要比瑞典高出近百分之六十。美國各產業之間也存在這樣的差異,工作時間的增加導致產業內所得分配不均的情況隨之擴大。老鼠賽跑的效應可以由頂尖律師事務要求其律師必須增加收費才能成為合夥人的例子得到驗證。一項研究顯示在受訪律師中有近一半都認為為達成此一目標,他們的工作時間都過長。

可是菁英階層事實上並未就此獲得任何好處,因為儘管個人的工作時間增加,有助其地位的上升,卻也意味在其他方面的損失。競爭性的勤奮造成一種囚犯困境,菁英階層作為一個團體,集體的所得與消費都高人一等,因此也需要集體加倍勤奮才能供應這些需求。因為如此,許多有關自我毀滅的故事──基本上是不勝枚舉,沒有盡頭──反而成為外界普遍認為代表菁英階層的形象。例如執行董事、執行長與專業事務所的合夥人儘管住在豪華公寓之內,可是屋內只有枕頭與睡袋,因為他們根本沒空去買家具。空無一物的公寓捕獲了人們對菁英階層的幻想,因為這代表了他們的生活除了工作之外,什麼都沒有。

是的,今天作為一位菁英,沒有人指望他會有任何個人的生活。高盛投資銀行部門的共同主管大衛.索羅門(David Solomon,中文名字為魏德巍)就表示,雖說一九八○年代的銀行家工作時間也很長,但是至少可以晚上離開辦公室,並在兩天早上接收語音信箱。可是現在「如果有人傳送一條訊息給你,若是沒有在一小時內回覆,別人就會開始懷疑你被車撞了。」菁英階層的工作絕不容許受到個人生活的干擾。美國律師協會的一份報告指出,「有關律師在醫院產房內達成協議與草擬文件的故事多得令人心煩。」此外,還有許多有關因為工作而錯過子女表演、兄弟姐妹婚禮的事蹟,以及因為要參加會議而更改家人喪禮日期的故事。

工作壓力造成身心俱疲

菁英階層的壓力日益加重。一篇有關華爾街的報導頗具代表性,這是「一位快樂的大學畢業生」的故事,他在進入摩根士丹利之後,體重增加了三十磅,「變成一個脾氣暴躁,從來不笑而且討人厭的傢伙。」另一項有關菁英銀行家的研究則是指出,「熱情洋溢,精力充沛的新僱用大學畢業生在四年後變得一團糟,深受過敏與藥物成癮之苦,甚至還有「長期的健康問題,如克隆氏症、乾癬、類風溼關節炎與甲狀腺機能失調。」

與工作壓力相關的索償要求──尤其是菁英人士──也呈爆炸性增長,光在一九八○年代上半就大增三倍。帕羅奧圖醫學基金會(Palo Alto Medical Foundation)設有行動診所,在矽谷多家大型雇主的園區內提供服務,該基金會發現菁英人士普遍有壓力流行病與焦慮不安的情況,並且大都缺乏維他命D──然而當地一年有兩百六十天都是陽光充足的氣候。

儘管已有一些防範工作過量的措施,但是反而更加凸顯問題的嚴重性。金融服務業者瑞銀集團(UBS)要求其初級銀行家每週休假兩小時以「處理私人事務」。高盛現在則是指示暑期實習生不得通宵工作,並且要求分析師在週六休假。摩根士丹利則是將其四週帶薪休假重新命名為「研究休假」,希望藉此鼓勵副總裁們能夠利用,該公司並且還會監督此一措施的實施效果,以防有些職員因為擔心會被認為太過「軟弱」而拒絕休假。

這些故事在在凸顯菁英們除了工作與為能繼續工作而採行的必要措施外,其他一切都不在考慮之列。然而沒有任何所得與財富能夠補償工作過量對他們個人生活所造成的傷害。隨著增加的所得與消費所帶來的幸福感越來越小,超時工作所造成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迫使他們不斷擴大減少生活中其他的必要活動。

從事高階工作的菁英人士也逐漸了解此一問題。多項調查報告顯示現在平均每週工作六十小時以上的人都希望能夠將工作時間減少二十五小時,由此反映出菁英階層普遍的心聲。調查也顯示在每週工作超過五十小時的男性中有百分之八十,女性中有近百分之九十,都希望能夠減少工作時間。

同樣的,擁有碩士以上學位的男性表示,他們每週工作時間要比他們認為理想的狀況多出十一.六個小時。男性經理、專業人員與技術人員則表示他們每週工作時間較他們的理想多出近十二個小時。在女性菁英方面,工作過量的情況更為嚴重:碩士以上女性認為她們每週工作時間較理想狀況多出近十五個小時,女性經理、專業人員與技術人員則認為多出十三個小時。(令人訝異的是非菁英人士認為超時工作的情況相對輕微:高中學歷以下男性與女性勞動者認為他們每週工作時間只比他們所希望的多出五小時。)

在私下的場合,菁英人士更是認為高所得能夠彌補他們失去的時間是極其荒謬的想法。一位年輕的專業人士最近將他的薪資方案比做付他三百萬美元與邁克.泰森(Mike Tyson)對決。其他一些工作過量的菁英人士則稱他們的工作「病態與失心瘋」、「根本算不上生活」,或者「這不適合生育孩子」。

※ 本文摘自《菁英體制的陷阱》,原篇名為〈晦暗與光鮮的工作〉,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