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我們覺得躺下就是一種休息,忘了顧及心力與腦力

文/蔡宇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委員)

在一次學校裡的馬拉松會議後我覺得非常疲倦,很需要靜下來休息。但隨之一想覺得有點奇怪,明明會議上我並沒有太多發言也沒提案,開會時當然也都坐著,了不起就是表決時舉個手,並沒有太多活動,那為什麼開完會之後會覺得整個人很累呢?當時想了一下,應該是一些奇妙的提案與討論非常消耗腦力,還有就是得對一些不合邏輯、天馬行空的發言花心力控制不翻白眼。因此雖然都坐著幾乎沒什麼勞動,卻已讓腦力與心力消耗殆盡,身體發出訊息要休息了。

很多人總覺得只有身體勞動才會累,因此只要身體沒什麼勞動就不需要休息,以至於會有許多工作與生活上的誤解。像是在 2017 年由於發生客運車重大意外,輿論在討論大客車司機的工時與休息時,居然有官員認為司機只有手握方向盤時才算工時,換句話說其他時間都是休息,這是對於勞動與休息有著砂鍋大的誤解。在生活上也會有類似的誤解,例如很多人認為家庭主婦整天都在家顧小孩,應該不會太累。殊不知照顧小孩本身就是極度花心力與腦力的一件事,更別提還要去做大大小小的家事得花體力了。

常在網路上看到有一些文章標題寫著你並不懂什麼叫做真正的休息,但點進去一看卻發現內容所講的的確是某種休息沒錯,但並不能套用在所有的情境。怎麼能稱之為真正的休息呢?在我的觀點而言,好的休息模式是對應活動內容的,也就是說不同的活動需要不同的休息。在《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平衡三力,找回活力》這本書提出的概念我很認同,作者們將醒著時的活動類型分為體力、腦力與心力三種資源,且各自都有著很清楚的敘述,並以故事及對話的方式來讓讀者能夠更清楚在生活中,哪類型的活動會消耗哪一種的資源。唯有當我們正確瞭解自己生活中消耗掉的主要是哪一類後,選擇對應的休息法才是正確的休息之道。

休息的方法有很多種,瞭解原則之後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最重要,而不是看別人做什麼就一定對。有些休息方式還很出乎人意料之外,一般人眼中耍廢的行為也能夠是一種恢復。例如有研究發現,看重播的電影或戲劇有助於心力與腦力的恢復,這也難怪很多節目一再重播都有人看了。很多人可能會以為靜止不動會是好的休息,但事實上並不然。坐著或躺著對體力而言或許是不錯的休息,但對心力與腦力並不是。舉例來說,有研究也發現散步雖然因為走動而花一點體力,但對心力是很好的休息與恢復,甚至還能夠激發更好的腦力表現,像是我現在寫的這段文字就是邊走邊寫出來的。還有就是有些人對於週末還開車還跋山涉水去露營有點不解,這樣不是更累?怎麼休息?其實露營本身對心力與腦力是很好的休息,雖然會動用到一些體力,但由於現代人有不少工作都是在電腦前勞動心力挖空腦力,但都是缺乏運動,因此露營一下互補,讓身心可以取得平衡。

華人由於根深蒂固的「勤奮」文化,大多數人都以為不休息、睡得很少,把時間都花在學習/工作上就叫做勤奮,更多人以此為榮。但這只是在燃燒生命、讓工作效率下降而已,不該是勤奮的本意。休息不只是為了要走更長遠的路,而且還是用更好的姿態與效率來走。有了充分的休息才能讓工作有最佳的表現,也讓大腦與身體的健康可以長期穩定地持續。

因此,一段時間認真投入後,就值得一段時間的休息,這才是長久生活、成長的道理。犧牲休息與睡眠來換取當下利益,豈不是跟那位辛苦把田裡禾苗拉高的農人一樣揠苗助長了?

勤奮應該是指用心做好生活中所有該做的事,這個「事」是包含休息與睡眠的。經由《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中對三力的介紹後,大家就知道如何正確又安心地休息了。

※ 本文摘自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推薦序,原篇名為〈不只是好好休息,更要正確休息〉,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