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智的醫生生活》現實版:無休閒生活,午夜下班是萬幸
文/朴鐘錫;譯/何汲
在電視劇《機智的醫生生活》中登場的醫生們,大部分都顯得遊刃有餘且幸福無比。首爾大學第一名畢業的天才外科助理教授李翊晙,富二代婦產科醫生楊碩亨,醫院財閥之子的小兒外科醫生安政源,僅四十一歲就升任大學醫院胸腔外科科長的金雋婠,事事果斷又無懈可擊、成為同僚羨慕對象的神經外科副教授蔡頌和等,這些人物們的職業生涯穩定,而且未來也會走向康莊大道。
他們的日常生活也頗具魅力,談戀愛、打打高爾夫球,甚至與住院醫師搞曖昧。這些神經外科、胸腔外科、婦產科、外科、小兒外科等醫院最繁忙科別的五名教授組成樂團,每週都會聚在一起練習樂器。大學醫院教授的人生真的可以這樣嗎?
7:30上班,24:00下班的日常
讓我們來看看現實生活中四十三歲內科專科醫師 A 的人生吧!作為內科醫生,在大學醫院工作了十八年的A,至今才在醫師生活中「第一次」請了一週的假(準確地說,這是新婚旅行後的第一次)。他不願為了預約飛機和旅程而勞心費神,只是在家休息了一週。特別是從孩子們去幼兒園的上午八點到下午四點的八個小時裡,是人生從未有過的平安時光。不用被什麼事情追趕,只是靜靜待著也可以的八個小時,真是非常陌生和甜蜜。
他即便成為專科醫師,也是上午七點三十分前就要到醫院準備會診。那麼會早一點下班嗎?直到下午門診結束時的五點,住院患者的會診和住院醫師教育都等待著他來處理,在完成急診患者管理和整理好緊急處方後,都已經到了晚上九點,外面早已天黑一片了。那麼,這時候能夠下班嗎?不,這就是最基本的日常工作流程。從晚上九點開始正式執行醫院的行政工作,或準備講課、撰寫論文,就這樣直到晚上十二點才能下班。實際上,十二點下班對A來說,也不能看作是加班。因為,在過了午夜到凌晨之前,能下班就已經是萬幸。
週末工作也一樣。週六的門診由於其他教授不上班,患者比平時多兩倍左右。下午三點是最後一次接受掛號,候診病人全部看診完畢後,最快也是五點了。接著在完成病房和急診室會診後,直到晚上八點才能下班。而且這是在當天沒有急診或重症患者需要治療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在週六,不管是開車還是乘坐大眾交通工具,再怎麼快,下班回家都要花一個多小時。一想到「晚上八點下班,這算什麼週末的工作」,就會覺得很空虛。
那麼,星期天能休息嗎?在醫院,最資淺的教授 A 要想得到正職的保障,每年至少要寫兩三篇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用文獻索引)分數高的論文。由於課程排得滿滿的,平時很難準備論文,醫生們一般在休息日準備論文。論文資料中有很多外部網路無法連接的數據庫,因此,大部分的醫生不得不在週日前往醫院。
休假治百病,辭職不是唯一解
週日與平日不同之處在於可以睡到中午才上班。但是 A 還要養育兩個孩子,所以連短暫的休息都無法享受。
過了十幾年這種生活後,休假對 A 來說,簡直就是「萬能特效藥」。他只要休息一週左右,痼疾性的失眠、煩躁、不安和頭痛、腰痛、肩膀痠痛、消化不良、便祕、胃食道逆流等症狀全都不藥而癒。第二天要幾點起床都無所謂,也就是不用怕會遲到而需要調鬧鐘,只要一想到不用擔心上班的事,可以好好睡一覺就覺得很幸福。另外,不是為了尋找論文報告(引用及參考文獻)而搜尋資料,是為了看體育報導而上網、看 YouTube 發呆,中午點了披薩後,可以不趕時間地慢慢享用,還可以到家裡附近的公園散步等,這些都令A非常開心。休假第三天時,他光顧的百貨公司因為平日的白天而空無一人,但 A 面對這樣的情景,卻像是看到了新世界一般。
就這樣, A 夢寐以求的休假時間快速流逝,在休假第六天的星期六晚上進入尾聲。他想到週一早上堆積如山的患者和業務,以及相關的書面文件工作,就覺得星期天怎麼也無法安心休息。結果, A 在休假的最後一天,也就是週日上午十點就去上班,查看積壓的工作並處理完畢後,直到晚上十點多才下班。雖然因為「如果做了這些事情,休假帶來的工作負擔不會那麼大」的想法而感到安慰,但是就像這種情況隨時都會消失似的,不安和頭痛再次襲來。
四十多歲的 A 持續這樣加班下來,隨時都可能會暈倒的情況並不足為奇。當然,精神方面也會變得疲憊不堪。不僅是A,對大多數醫生來說,規律的飲食幾乎是不可能的。雖然在家吃早餐,但是午餐連續十年都是用簡單的便當、海苔飯卷、漢堡充飢,而且經常不吃晚餐。晚上九點多才吃消夜,通常都是點炸雞、披薩、豬蹄等很容易就能吃到的東西,這相當於積累了高血壓和糖尿病的危險。在百忙之中參加聚餐時,含著血淚喝下的酒,則是附加的害處。
如果 A 辭職,他的不安和憂鬱、頭痛等現象會解決嗎?一如前述,辭職並不是唯一的答案。正如 A 的例子可以印證,如果累得想要辭職,就應該有充分休息和治癒的時間。即使是一週的休假,也能解決很多壓力。最重要的是,從個人的角度出發,要積極考慮今後如何維持工作和休息的均衡。明知這個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法,很多人卻因為經濟因素而得不到休息的機會, A 亦復如是。
過勞的「教授候選人」
眾所周知,醫生是年薪很高的職業。但是像電視劇或電影裡出現的家財萬貫的醫生只有極少數,而且根據專業和工作條件,月收入也是千差萬別。
醫學院六年、實習一年、住院醫師四年的修練課程,加起來就是十一年。亦即光是要獲得專科醫生資格就需要十一年的時間,而韓國男性還要加上服兵役,總共需要十四年的時間。一般來說,韓國男性服兵役的時間為兩年,但無論是軍醫還是公共保健醫師,都要服役滿三十六個月。也就是在二十歲開始讀醫科,到了三十四歲才能成為專科醫生,若是加上重修、三修、插班等等,要等到三十歲中後期才能成為專科醫生。
A結束醫學院、實習及住院醫師的十一年課程後,去當軍醫服了三年兵役,在三十五歲開始展開「fellow」生活。「fellow」意指研究醫師(fellowship resident),是住院醫師和教授的中間過程。這是取得專科醫生資格後,在大型醫院針對自己的專業科目進行更專精研究並診療的醫生。尚未升等為教授的專科醫生,被稱為教授候選人、最資淺的教授等,從值班等辛苦的工作開始,攬下了教授們的所有雜事。
有別於十年前,現在法律規定住院醫師每週工作不能超過八十小時,結果形成了剩下的工作都要研究醫師獨自執行的系統。總而言之,「研究醫師第一年」比「住院醫師第一年」還要累。真是太可怕了!A度過了三年的「fellow」生活之後,才成為一名「教授」。那麼成為教授以後,生活會變得舒服一些嗎?
二十多歲時熬夜和經常性值班,與三十多歲時還要這樣工作,疲勞恢復能力是無法比擬的。尤其需要長時間保持集中力,在自身的失誤將與患者生命直接相關的高度壓力下,長期如此工作的人,恢復力只會每況愈下。
沒有好好管理自己的慢性壓力,會降低認知能力和集中力,導致血清素容量的慢性下降和枯竭,最終變成職業倦怠。
A之所以如此努力工作,應該有很多理由。他不僅有身為醫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且還有不能放棄名門大學醫院教授位置的想法,當然也有經濟因素作祟。
不論如何,如果處理攸關生命、治療患者的醫生,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沒有明確的動機,那麼很難承受這段極其艱險的醫科過程。
A在「fellow」第二年的時候,帶著很深的黑眼圈、面容憔悴地站在我面前,我覺得有點擔心,勸他到比現在更舒服的醫院工作。但是他說:「在糞田裡翻滾了好幾年……現在放棄已經太晚了。」
現在已經獲得助理教授職位的A,是否幸福些了呢?工作穩定和教授頭銜所賦予的名聲,能否給他的生活帶來慰藉?據說,A在非值班的平常日裡,也是睡在教授室角落的簡易床舖上。雖然他已經成為專任助理教授,但是他的生活依然和第一、二年住院醫師的日子,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 本文摘自《也許你是真的累了》,原篇名為〈容易陷入職業倦怠的專科醫生的日常〉,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