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人解決問題的方式,孩子全看在眼裡
文/吳恩瑛;譯/林侑毅
人生在世,總有與他人發生摩擦的時候。此時讓暴怒的情緒主導情況與對話,是最極端的方式。如前述,這是以「再也不要看到他」、「一勞永逸」的想法來處理事情。當對方加害於我的想法出現,或是將對方視為敵人時,就容易暴怒。這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暴怒。父母對孩子暴怒,也是因為當下自己認為孩子正在折磨我。
像這樣想到自己的情況並不安全、被他人輕忽、處境危險的時候,為了保護自己,只得故作堅強。站在與對方敵對的關係時,為了占得優勢、為了誇耀自己的力量,因而高聲吼叫、逞兇鬥狠。暴怒就像猛獸遇見敵人,一個勁地咆哮,是訴諸於動物本能的處置方式。而這種動物本能的處置方式,將原原本本地承襲給孩子。
假設,樓下住戶因為樓板間的噪音,上樓來理論。當然,對方一開始可能口氣並不好。就算如此,我們也必須誠心致歉,解釋今天有客人來,如果有打擾的地方,請務必見諒。樓下住戶平時再怎麼敏感挑剔,現在問題的關鍵在於家中今天確實過於吵鬧。那麼就得好好陪罪,「我們家今天有活動,很多客人來。非常抱歉。」「豈止是今天,平常也都這麼吵啊!」即使對方如此反駁,也得虛心接受,「啊,您說的是。因為家裡有孩子,難免比較吵鬧。我會要求孩子們多注意的。」
可是有些父母平常並不這麼處理。因為這麼一來,就被對方比了下去。再說如果親友和家人在一旁觀看,也會擔心自己投降的模樣被看見,傷了自尊。於是拉高音量,不甘示弱地回應:「我們家也不是每天都這樣,偶爾吵鬧在所難免呀!難道你要叫孩子們用飛的嗎?」
這一切在孩子眼中看得一清二楚。大人的話稍微變多,或是音量稍微提高,在孩子眼中就像在吵架。「原來別人找我理論時,就算自己有錯,也得先吵架才行。」這樣的想法烙印在孩子的腦中。從孩子幼年起,便在無形中強化這樣的學習。
在難得悠閒的週六,爸爸決定要好好陪孩子玩,不料沒過多久,卻開始對孩子大呼小叫。看著久久和孩子玩一次,卻也沒能好好玩的丈夫,媽媽不禁滿腔怒火。雙方幾句情緒性的言語來往,最後演變成夫妻間的爭吵。如此常見的景象,都曾在每個家庭上演。
父母陪子女玩耍,是為了與子女建立情感上的良好互動,藉此提高親子間的聯繫,培養孩子更健全的心智。然而卻適得其反,演變為父母彼此叫囂、爭吵的局面。如果爸爸好好陪孩子玩,孩子會得到「十分」的愛;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爭吵,還一邊提到「孩子的姓名」,孩子失去的則是「一百分」的愛。父母一旦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反倒會讓孩子失去的愛比得到的更多。
其實孩子懂得察言觀色,心裡有數。雖然起因在於自己,但是分明沒有必要吵成那樣,父母卻為此爭執不休。在此情況下,孩子徹底學到的是當自己出現某種情緒上的矛盾,或是意見相左時,即使是芝麻小事,也要大發雷霆,而不必透過對話協商。
※ 本文摘自《再也不當吼爸吼媽》,原篇名為〈父母解決問題的方式,孩子全看眼裡〉,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