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網球選手發球的那隻手臂裡的骨頭,可以比另一隻手的骨頭粗壯百分之三十
文/比爾.布萊森;譯/沈台訓
我們對身體骨架的要求相當多。骨骼必須既牢固,但又具有柔韌度。我們需要穩定站立,而且又能彎曲與扭動。如同班.歐利維爾所說:「人體既柔軟又堅固。」當你站立時,膝蓋必須卡進既定位置,但是為了讓我們可以坐下、跪下或到處走動,膝蓋又必須立刻可以鬆開,並彎曲將近一百四十度──而且,我們還必須以某種優雅與流暢來進行所有這些動作,如此日復一日,持續數十多年。可以想一想你曾經看過的大多數的機器人,在動作上與真人相距甚遠的那種忽動忽停的模樣:它們走動吃力;在爬樓梯或在非平坦地面行走時,姿勢東歪西斜;而在遊樂場中,為了趕上任何一名三歲孩童,一副不知所措的絕望表現──那麼,你便能領會,我們果真是技藝高超的造物。
一般上都說我們擁有二百零六根骨頭,但實際數字可能約略因人而異。每八人就有一人長有多出來的第十三對肋骨,而患有唐氏症的人則通常會少一對肋骨。所以,對許多人來說,「二百零六」這個數字只是近似值;而且,這個數字並沒有納入那些迷你的籽骨(sesamoid)──這些小骨頭散布在我們的肌腱之中,主要可見於手部與足部。(「sesamoid」這個字,意指「如同芝麻〔sesame〕籽一般」;在大多數時候,這是個恰當的描述,但並非總是如此。比如,膝蓋骨,又稱髕骨,也屬於籽骨,儘管幾乎與芝麻毫不相像。)
你的骨頭絕非平均分布全身。單單你的雙腳就有五十二塊骨頭,是你的脊椎骨的兩倍。雙手與雙腳總計占有全身骨頭的一半以上。那些由相當多骨頭所組成的部位,並不必然意謂那兒比起其他部位更迫切需要骨頭,原因只是演化的過程以致,就這麼留在那裡。
我們的骨頭並不僅止於使我們免於散架崩塌。除了提供支撐之外,骨頭也保護我們的內在臟器、製造血球、儲存化學物質、傳導聲音(比如中耳內的聽小骨),甚至也可能改善我們的記憶力與鼓舞我們的精神──這是奠基於近來對賀爾蒙「骨鈣素」(osteocalcin)的發現。直到二十一世紀初,依舊無人知道骨頭也能分泌賀爾蒙,但是之後,哥倫比亞大學的醫學中心的遺傳學家杰拉德.卡森帝(Gerard Karsenty)理解到,由骨骼所製造的骨鈣素,不僅是一種賀爾蒙,而且似乎涉及身體各處大多數重要的調節機能:從協助管理葡萄糖水平、增強男性的生育力、影響我們的心情狀態,到維持記憶的運作能力不等。先不論其他種種,骨鈣素可能有助於解釋一個長久以來的謎團,亦即,為何規律運動能夠延緩阿茲海默症的惡化:運動能使骨骼更為強健,而強化的骨骼則會分泌更多的骨鈣素。
一般而言,一根骨頭含有大約百分之七十的無機質,與百分之三十的有機質。而骨頭中最基本的成分是膠原蛋白。膠原蛋白是人體內最為豐富的蛋白質,占有全部蛋白質的百分之四十;它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膠原蛋白組成了眼球的眼白(鞏膜)與透明的角膜。就肌肉來說,它形成肌肉纖維,而肌肉纖維的表現同繩索一般,被拉伸時,可以展現強勁的韌性,而整個被推在一起時,就會鬆垮下來。如此的特性,對肌肉來說很好,但就會不利於你的牙齒。所以,如果需要維持恆久的堅硬度,膠原蛋白經常會結合一種在被緊壓時能展現強勁抗力的礦物質「羥磷灰石」(hydroxyapatite),而如此一來,身體便能製造出如同骨骼與牙齒這般表現良好的堅固結構。
我們往往會以為骨頭有點像是一堆死氣沉沉的鷹架,不過,骨骼當然也是活生生的組織。骨頭如同肌肉一般,經由運動鍛鍊與經常使用,也會成長茁壯。瑪姬.普拉頓對我說:「職業網球選手發球的那隻手臂裡的骨頭,可以比另一隻手裡的骨頭更粗更壯百分之三十。」而且她還是引用拉斐爾.納達爾(Rafael Nadal)作為例子來說明。從顯微鏡觀看骨組織,你會見到大量錯綜複雜的具生產力的細胞,如同任何其他活物一般。而骨頭的建構方式,則使這些細胞出奇地既強健又輕盈。
「骨頭比鋼筋混凝土還要強而有力,」班說:「但又足夠輕巧,可以讓我們短跑衝刺。」你全身骨頭的總重量不超過二十磅(九公斤)左右,但大多數都能承受將近一公噸重的壓力。「骨頭也是人體中唯一不會留下疤痕的組織,」班繼續說:「如果你骨折跌斷了腿,當它復原之後,你無法辨別骨頭是在哪裡斷掉。不過,這項特點完全沒有什麼實際上的特別益處;骨頭似乎只是想要一切完美無缺而已。」更引人注目的是,骨頭會填補空缺,長回原狀。「你可以從一條腿拿走將近三十公分長的骨頭,然後使用外部固定支架與某種支撐器具,就能使骨頭長回來。」班說:「人體沒有任何其他部位可以做到這件事。」總之,骨頭分外富有活力。
本文介紹:
《身體:給擁有者的說明書》。本書作者/比爾.布萊森;譯者/沈台訓;出版社/啟明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即日起至2021年12月15日止,凡購買本書紙本或電子書並上網登錄上傳發票照片或電子發票截圖,即可參加「Apple Watch Series 7 GPS+行動網路」抽獎,活動連結:http://hprd.cc/gqXR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