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exels

耶穌並非和平主義者,上帝的國度是一種革命號召

文/雷薩.阿斯蘭;譯/黃煜文

耶穌心目中唯一而至高無上的神,與在他之前及之後的先知、強盜、狂熱派與彌賽亞心中認定的神並沒有太大差異,這一點可以從耶穌回答是否繳貢金給羅馬皇帝的問題得到明證。事實上,耶穌對於上帝國度的觀點,與他的老師施洗約翰也大致相同,耶穌使用「神國」這個詞彙,很可能是受到施洗約翰的影響。耶穌對上帝國度的詮釋與約翰相異的地方在於,耶穌同意狂熱派的觀點,認為上帝的統治不只要求民眾在內心朝公義的目標努力,而且還要徹底改變既有的政治、宗教與經濟制度。「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國是你們的。你們哀哭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喜笑」(馬太福音5:3-12│路加福音6:24)。

然而這也表示,一旦上帝的國度在人世建立,富人將會變窮,強者將會變弱,而有權力的人將被無權力的人取代。「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馬可福音10:23)。上帝的國度不是烏托邦的幻想,不是上帝為窮人與流離失所者申冤;上帝的國度將是令人不寒而慄的真實新世界,憤怒的上帝將降災在富人、強者與有權者身上。「你們富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受過你們的安慰。你們飽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饑餓。你們喜笑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路加福音6:24-25)。

耶穌話裡的意思很清楚:上帝的國度即將在世上建立;上帝將要恢復以色列的光榮。但上帝進行恢復時,勢必要破壞既有的秩序。上帝要進行統治,不得不將現有的統治者全部掃清廓除。因此,當耶穌說「神的國近了」,那意思等於說羅馬帝國的末日近了,也就是上帝即將取代羅馬皇帝,成為地上的統治者。無論是聖殿祭司、富有的猶太貴族、希律朝的菁英還是遠居羅馬的異教僭越者,他們都將感受到上帝的怒火。

上帝的國度是一種革命號召,不僅淺顯而且易懂。而天底下有哪一種革命能免於暴力與流血呢?尤其他們要對抗的是把上帝應許給選民的土地予以燒殺擄掠的羅馬帝國大軍。如果上帝的國度不是一種超脫凡俗的幻想,那麼如何不使用武力而能在龐大帝國軍隊占領的土地上建立統治?耶穌時代的先知、強盜、狂熱派與彌賽亞都知道這點,因此他們毫不猶豫地使用暴力,企圖在塵世建立上帝的統治。問題是,耶穌是否也這麼想?他是否認同其他彌賽亞——強盜頭子希西家、加利利人猶大、米拿現、吉歐拉之子西門、科克巴之子西門——的想法,認為暴力是在塵世建立上帝國度的必要手段?耶穌是否信從狂熱派的教義,認為應該遵從上帝在《聖經》的吩咐,把所有外邦人趕出巴勒斯坦?

猶太血統是關鍵

對於想從基督教的基督爬梳出歷史的耶穌的人來說,應該找不出比這個更值得問的問題了。我們一般總是將耶穌描述成一個愛好和平的人,他「愛你的仇敵」,而且「另一邊的臉也由人打」。我們把耶穌營造成與政治無關的傳道者,他不僅對他周遭的政治騷動毫無興趣,甚至對這一切一無所知。這樣的耶穌形象完全是虛構的。歷史的耶穌對於暴力抱著更為複雜的態度。沒有證據顯示耶穌公開支持暴力,但他顯然不是和平主義者。「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馬太福音10:34│路加福音12:51)。

猶太叛亂與耶路撒冷遭毀之後,早期基督教會努力想把耶穌與導致戰爭的狂熱民族主義區隔開來。結果,「愛你的仇敵」與「另一邊的臉也由人打」這類陳述便抽離了原有的猶太脈絡,並且轉變成可以讓所有民族——無論他們的種族、文化或宗教有多麼的不同——遵守的抽象倫理原則。

然而,如果我們想找出耶穌內心真正相信的是什麼,我們絕不能忽視一項最根本的事實:拿撒勒人耶穌,他生為猶太人,死也是猶太人。而身為猶太人,他只關心猶太同胞的命運。對耶穌來說,以色列才是最要緊的。耶穌堅稱他的使命「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馬太福音15:24),他還命令門徒只向猶太同胞傳福音:「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馬太福音10:5-6)。每當他遇見外邦人,總是刻意疏遠他們,而且不願意醫治他們。耶穌向一名求他醫治女兒的敘利腓尼基婦女說道,「讓兒女們[指以色列]先吃飽,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指像她一樣的外邦人]吃」(馬可福音7:27)。

談到猶太教信仰的核心與靈魂時——指摩西律法——耶穌很堅定地認為,他的使命不是廢除律法,而是成全律法(馬太福音5:17)。摩西律法很清楚地分別出「猶太人之間的關係」與「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關係」。經常被引用的誡命:「愛人如己」,原本嚴格限定用於以色列的內部關係。這條誡命是這麼規定的:「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利未記19:18)。對以色列人,以及對西元一世紀巴勒斯坦的耶穌團體來說,愛人指的是愛自己的猶太同胞。然而,面對外邦人與外來者、壓迫者與占領者,《摩西五經》的說法再清楚不過:「你要將他們從你面前攆出去,不可和他們並他們的神立約。他們不可住在你的地上」(出埃及記23:31-33)。

對於把耶穌視為上帝親生子的人來說,耶穌的猶太背景無關緊要。如果基督是神聖的,那麼他便不受任何法律與風俗的約束。然而,對某些人來說,要探索這位在兩千年前生活在巴勒斯坦的樸實猶太農民與充滿魅力的傳道者,有一項極其重要且無可否認的事實:上帝在《聖經》中也被稱為「戰士」(出埃及記15:3),上帝不只一次下令屠殺居住在猶太人土地上的外邦男性、女性與小孩,祂是亞伯拉罕、摩西、雅各與約書亞的「濺血的上帝」(以賽亞書63:3),上帝「要打破仇敵的頭」,讓戰士的腳踹在仇敵的血中,讓仇敵的肉給狗吃了(詩篇68:21-23)——這是耶穌認識的「唯一」上帝,也是他崇拜的「唯一」上帝。

所謂的和平,僅限於猶太人

耶穌在提到鄰人或仇敵時,顯然是以猶太人做為標準,我們沒有理由認為耶穌還會有其他想法。他要求「愛你的仇敵」與「另一邊的臉也由人打」,這種想法僅限於猶太人,而這種和平關係也僅限於猶太社群。耶穌的命令不能用在對待外邦人與外來者,特別是那些野蠻的「世界掠奪者」,他們違反摩西律法強占了上帝的土地。耶穌認為,必須成全摩西的律法,也就是「他們不可住在你的地上」。

無論如何,愛你的仇敵與另一邊的臉也由人打,這些誡命並不等於要求非暴力或不抵抗。耶穌不是傻子。他知道其他自稱彌賽亞的人腦子裡在想什麼:上帝至高無上的地位要獲得確立,非得透過武力不可。「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馬太福音11:12│路加福音16:16)。

要建立上帝的國度,就免不了使用武力,為此,耶穌親自挑選了十二使徒。耶穌時代的猶太人相信,總有一天,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會重新組成一個團結的民族。先知曾經預言:「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使我的百姓以色列和猶大被擄的人歸回,我也要使他們回到我所賜給他們列祖之地,他們就得這地為業」(耶利米書30:3)。耶穌在選定十二使徒之後,向他們承諾,他們將「坐在十二個寶座之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馬太福音19:28│路加福音22:28-30)。耶穌又說,等到他們盼望的那一天到來,萬軍之耶和華會從猶太人「頸項上折斷敵人的軛,扭開他的繩索」(耶利米書30:8)。如施洗約翰所傳布的,「真正」以色列民族的恢復與重生,這個日子已經不遠。上帝的國度就在這裡。

這是一段大膽而挑釁的訊息。先知以賽亞曾經警告,上帝將「招回以色列被趕散的人,又從地的四方聚集分散的猶大人」,祂的目的只有一個:戰爭。這個重新聚集起來的以色列民族,用先知的話來說,他們將「向列國豎起大旗」,「向西飛,撲在非利士人的肩頭上」,「一同擄掠東方人」。他們將收復上帝給予猶太人的土地,並且將外邦人占領的臭味清除乾淨(以賽亞書11:11-16)。

※ 本文摘自革命分子耶穌》,原篇名為〈願你的國降臨〉,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