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截自: Youtube影片

在日本,情人節未必獨佔表白時機,但女學生是另一個世界

文/新井一二三

在日本,情人節是一九六○年代以後普及的外來習俗。當初有幾家巧克力公司和百貨商店為了擴大糖果市場,在報紙、雜誌、電視等媒體上打的廣告說:二月十四日在西方是情人節,你們也這天給心愛的對象送巧克力,讓他知道你的感情有多深吧。

一九七○年代,我讀中學時候的情人節,許多女同學都買一塊巧克力,早晨早一點上學去,把禮物和情書塞在了暗戀對象的鞋櫃裡。日本小學和中學的校舍都是在門口換了鞋子後進去的,每一個學生都有屬於自己的鞋櫃子。那個小小的櫃子在學校裡算是最私密的小空間,雖然把巧克力塞進去有點不衛生。

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女方給男方送巧克力以便表白之前藏在心裡的愛情,這一習慣後來也擴大到不同世代的日本人去了。同時,市面上巧克力的種類逐年增加,品質和價錢也隨著提高了。一九八○年代,日本經濟最好的時期,一方面出現了比利時、法國等歐洲老字號大小巧克力店做的高級品種,小小一粒的價錢跟大蛋糕一樣貴,卻跟珠寶一般無限誘人;另一方面,腰包裡有閒錢的白領女性,開始購買大量廉價巧克力,散發給上司啦、同事啦、公寓管理員啦等等並不心愛的男性當應時的禮物了。那好比是中秋節的月餅一樣,不過是社會生活的潤滑油,跟個人感情毫無關係,於是被稱為「ぎリ義理チョコ(義理巧克力)」,即情面巧克力。

二十一世紀的日本女性,跟上世紀很不同了;她們若對某個男性有了好感,就直接跟對方說,而不會等到二月十四號把巧克力塞進鞋櫃裡、辦公桌抽屜裡等等。所以這些年,情人節逐漸失去了「愛情表白日」的意義。這麼一來,巧克力公司和百貨商店都很著急起來,又打了廣告勸女士們:買幾粒歐洲高級巧克力,當作送給自己的禮物吧!畢竟大家都每天上班工作好累的,需要偶爾受到讚揚和寵愛嘛,如果沒有異性送你禮物的話,就不妨自己給自己買珠寶般有魅力的巧克力了。

可是,女學生是另外一回事;她們特別喜歡送小禮物給別人的。既然給男同學送巧克力已經不吃香,那麼彼此交換享受唄。這樣發生了小學、中學的女學生互相送「友巧克(ともチョコ)」即友情巧克力的風潮。她們給同性朋友們送親手做的巧克力。說親手做,普通人並沒有從可可豆製造巧克力的技術,於是她們買來最普遍的板狀巧克力切成薄片,放在小鍋裡融化以後,倒進各種形狀的小鋁製杯裡,並且上面放點堅果,彩色砂糖等,做成普及版比利時巧克力。然後,裝在小小可愛的透明袋子裡,用漂亮的絲帶結成蝴蝶,二月十四日的早晨互相贈送。如果是初中生,大概自己能做全部工程吧。但是,小四的同學到廚房裡自己倒熱騰騰的液體巧克力讓人不放心,只好由父母監督一下。

這兩年在我女兒上的小學,大多數女孩子都到了四年級就準備幾十粒「友巧克」帶到學校來,因為參與人數非常多,校方要禁止都不容易了。那天沒來得及準備巧克力的同學們,則得等到三月十四日,即日本所謂的 White Day,要給每一個人送回禮了。這也是日本商人想出來的行銷把戲:凡是二月十四日收到了巧克力的人,應該整整一個月後送果汁軟糖、飴糖、餅乾等當回禮。西方人都說沒聽過什麼白色節,但它已經跟情人節一樣地扎根於日本社會了,恰似中秋節的月餅。

※ 本文摘自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文》,原篇名為〈感情有多深,這一天知道〉,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