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人想廢除英文,《韋氏字典》於是建立「美式英文」
文/潔絲.麥克休;譯/吳宜蓁
編寫字典,就是在「描述語言本來的樣子」和「整理正確與錯誤的用法」之間尋求平衡。其他教材在描述當時的說話方式時,韋伯斯特的書則試圖推行新的說話方式。對今日部分讀者來說,韋伯斯特就像是過時又迂腐的獨裁者,命令人們該如何說話,還立下了許多限制。
他想保存美國的說話方式,讓他們的語言標準化,因為,如果這個語言能夠不再改變,那麼,在這塊不斷擴張的國土上,傳播美式英文將會更容易。雖然,他想保存的說話方式,主要來自受過良好教育的美國人。
韋伯斯特提倡的拼字方式,現在已成為美式英文的特色。像是去掉單字中的字母「u」,將英式的 colour 變成 color;把 mimick 的字尾「k」去掉,變成 mimic;改變單字順序,讓 centre 變成 center。他為 plantation(種植場)、senate(參議院)等字彙所下的定義,為美國社會提供了最基礎的概念。
韋伯斯特的拼字書出版時,有些美國人正在討論是否要徹底廢除英文,一些人主張採用德文或希伯來文,其他人則想發明全新的語言,稱之為「哥倫比亞文」(以哥倫布命名),因為他們渴望擺脫英國的束縛。
這些想法非常不切實際,而此時,韋伯斯特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設計出新穎且神聖的另一版英文,配合他們新獨立的身分。他反對著重於學習希臘文或拉丁文等古典語言,相反的,他敦促政府建立專注於美國歷史、文學的教育體系。比起學習羅馬帝國的歷史,美國兒童應該要更熟悉自己國家的歷史,而且孩子們應該用自己的語言來學習。韋伯斯特認為,教育是民族情感的基礎,而民族情感,更是美國的存亡關鍵之一。
不引用莎士比亞,改放華盛頓、富蘭克林的字句
第一版《韋氏字典》的與眾不同之處,不僅在於拼字方式新穎、收錄範圍廣泛,還包括其民族精神。這反映出韋伯斯特的信念,他認為美國是一個全新的國度,將成為世界的典範。
因此,其他英文字典常以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為例,韋伯斯特則引用華盛頓、富蘭克林,和美國文學之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的字句,將他們提升到文學的地位。
在序言中,他重申了自己對美國的奉獻精神,表示編寫美國字典這項任務,不只重要,更是必要,因為他必須維護美國人的身分認同。這本字典的序言,就像美國憲法、《美國獨立宣言》,或其他愛國著作的序言一樣簡單。他寫道:
美國,在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新環境下開始存在。這些聯邦,始於文明、學習、科學、自由政府的憲法,以及上帝給人類最好的禮物──基督教。
現在,我們的人口已與英格蘭相當,在藝術和科學方面,我們的公民和世上最有見識的人相比,也毫不落後。在某些方面,沒有人優於我們,而我們的語言,在未來兩個世紀內,在這個國家中將有越來越多人使用,比地球上任何語言都來得多。
對於一個僅有五十幾年歷史的國家來說,這是個很強烈的聲明。韋伯斯特是改寫美國歷史的思想家之一,他透過這些充滿榮耀的字句,塑造了美國人的民族精神。
在美國早期歷史上,有許多事蹟值得美國人歡呼,例如,美國是最早建立、也最長久的民主共和國之一。但是,如果聲稱早期美國人始於文明、學習、科學,就是在捏造歷史了,因為美國最初是農業社會,開創美國的是風險投資者、清教徒、契約勞工和奴隸。
然而,這種誇耀自己國家、認為自己最棒的敘事方式,成功激勵了早期美國人,以致這樣的想法在美式文化中根深柢固,只要打開電視,就能聽到政客們把美國稱為其他國家的榜樣,即使當時美國應感到羞恥。
宗教色彩濃厚
《韋氏字典》能在歷史上歷久不衰的原因,民族主義情緒只是其中之一。第二次大覺醒流行時,《韋氏字典》剛出版,福音派㉔讚嘆韋伯斯特的書簡直就是天賜之物。韋伯斯特在序言中,將基督教稱為「上帝給人類最好的禮物」,但他並沒有就此打住,反倒讓宗教色彩蔓延在每一個詞彙之中。
在「愛」這個詞條中,上帝一詞就出現了五次,還包括例句:「我們愛上帝勝於一切。」他把「自然」定義為「包含上帝創造的一切」,又將「奉獻」定義為「臣服於對上帝的愛」。
大眾對宗教的熱情,助長了這本字典的銷量。時至今日,一些保守的基督徒仍宣稱這本字典是基督教文本,他們使用韋伯斯特的拼字書和字典,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一間聖經公會甚至將所有內容數位化,並放到網路上。
《韋氏字典》的編輯索科洛夫斯基告訴我,雖然一八二八年版的《韋氏字典》已經絕版,但讓孩子在家自學的基督徒,還是很常詢問是否會重印。
《韋氏字典》鞏固了基督教和美國語言之間的關係,將聖經中的故事和說話方式,編織成語言的基礎。這種說話方式,一直存活於美國,但在大多數歐洲國家中,已經逐漸消失。例如,在法國的政治演講中,幾乎沒有人會提到上帝,但是,在美國,只有當演講者說到「天佑美國」時,演講才算結束。
韋伯斯特並不是唯一一個將上帝、國家,和語言緊密連結在一起的人,但在某種程度上,他仍將這種說話方式標準化,讓這種使用方式更普遍。即使在今天,官員仍堅持使有宗教意味的字句,相較之下,實在很難想像在其他西方國家,政府官員會經常引用「天意」一詞,或呼籲大眾共同禱告。
註釋
⑩又稱昭昭天命,十九世紀美國興起的一種信念,認為美國被賦予向西擴張、橫跨北美洲大陸的天命,且不可違逆此命運。
㉑蘇格蘭蓋爾語,也被稱為高地蓋爾語或高地蘇格蘭語。
㉒主張白人比其他種族優越,且應該統治眾人。
㉓為保護本國產業,而對進口產品制訂較高關稅、限定進口配額等經濟政策。
㉔基督新教的一個新興派別。
※ 本文摘自《改變世界文化的13本書》,原篇名為〈寄生上流的墊腳石,讀了你就能翻身──藍皮拼字書、《韋氏字典》〉,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