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那些有的遭到迫害,有的參與了迫害的高級知識分子
文/犁客
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在台灣曾經被禁。那是戒嚴時期,有人說因為毛澤東寫的〈泌園春〉一詞當中有「只識彎弓射大鵰」的句子,所以這書被禁,有人說因為金庸是《明報》發行人,而明報批評過國民黨,所以這書被禁,也有人說因為這書裡某些東西影射共產黨,所以被禁。
原因眾說紛云,第一個可能最接近事實,因為那時《射鵰英雄傳》改名叫《大漠英雄傳》就沒事了;但就算第一個就是事實,它也不比其他幾個被禁的理由高明──這些理由全都很瞎。(順帶一提,他的書在中國也被禁過。)
當權者有很多方式替自己擦脂抹粉,禁這禁那就是常用方式之一,禁來禁去自然就把人貼了標籤,例如戒嚴時名字有個「左」字的都被劃成共黨同路人了,連翻譯名字都沒放過,先不提名字有左有右和政治主張一點關係都沒有,翻譯名字本身就連左右的意義都沒有啊!
金庸某些作品當然藏了政治主張,金庸自己當然也有政治傾向,《明報》批評過國民黨,其實也批評過共產黨,金庸當過國民政府的國策顧問,其實也是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成員之一。當年有許多知識分子待過國也待過共,或者不在國也不在共;大時代變化的時候,個人也可能會有變化,這些變化有大有小,有的是被環境所迫,有的是自我選擇,有的與社經階級及教育程度有關,有的或許不見得說得清理由──人的生活就是這麼回事。不過在不同掌權者的眼中,他們會被貼上不同標籤,而這些標籤會隨著掌權者所握有的社會及教育資源,變成大多數人認識他們的第一印象。金庸還有透過武俠小說貼近大眾的機會,還有更多在大時代裡做出不同選擇、面對不同際遇的知識分子,在我們記憶裡可能都只留了某個標籤形象,例如附匪學者,例如騎牆派,例如漢奸。
但人從來不會只有一個樣子。
如前所述,大時代變化的時候,個人也可能會有變化,而這兩者的變化不見得會朝同一個方向。某些被稱為騎牆派的人或許才是堅持初心的人,變化的其實是外在的政治勢力,某些被稱為漢奸的人或許才是心向祖國的人,只是他求助的外援不是官方認可的外援。這些人在那些時代裡被時代的浪頭撲擊推擠,試著用自己的姿態活下去,但留在歷史和其他人眼裡心裡的,可能都是另一種被塗抹後的面容。
所以我們需要像章詒和這樣的記述者。
章詒和的父親章伯鈞出身地主家庭,年輕時參加學生運動,後來當了校長,進入中國共產黨,一路當到交通部長,但在文化大革命時卻被打成「頭號資產階級右派分子」。章伯鈞這樣的背景,往來交遊的自然是當時中國的知識分子,而也因如此,在國共紛擾的變化年月,他們成了最直接面對權力爭鬥、政權傾軋的知識分子;他們有的想獨善其身但沒有辦法,有的想經世治國但與高層意見相左,有的遭到迫害,有的參與了迫害。
這些章伯鈞的同輩友人對章詒和而言是自小認識的父執輩,她在《往事並不如煙》及《往事並不如煙續篇》裡寫下他們的故事,細膩幽微地敘述了他們的人生──他們的形象沒法子用一個簡單標籤註記,而他們的際遇,則反應了一群接受過新式教育、思想先進的高級知識分子,在劇變時代裡的動人處境。
▶▶看看【刻畫大時代知識份子的命運與風骨,遭中國查禁的當代文學經典~】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