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病之後,朋友紛紛企圖找出我生活作息不正確的部分
文/隱匿
病是怎麼來的呢?每個病人都會思考這個問題,甚至連病人身邊的人也會,並且相信這個問題有答案……或許吧?
此時無法得到的答案,只因我們站得太近,無法看見全貌。
八年前當我胸前的腫塊被確診為惡性腫瘤時,我一點也不意外,我的冷靜讓醫生有些手足無措。
好心的朋友們給我許多建議,他們試圖找出我生活作息中不正確的部分,並指出這就是我罹癌的原因,比如說:
「你要少吃紅肉,多吃蔬菜。」
「可是我吃素啊!」
「噢,那就是因為你吃素,導致營養不良。」
除此之外,朋友們也建議我應該運動、到戶外散步、早睡早起、注意營養均衡、不要吃炸雞等等。我回答這些我都做了,我上一次吃炸雞是高中的時候!接著他們便說:「那麼一定是做得不夠多、不夠好。」
當他們愈努力探問我的生活習慣,我就愈感到憤怒,最後終於爆發,我大翻白眼,毫不客氣地說:「等你們做得比我好的時候,再來跟我講!」
明知道朋友是為我好,但我仍然發怒了,於是我又對自己的怒氣感到自責。然而,最後一根稻草出現了,一位靈修的朋友臉上掛著微妙的笑容,篤定地宣布了我的病因:「你就是母愛過剩。」
這是甚囂塵上的對乳癌病患的指責之一:未生育子女導致罹癌。我感覺有連續不斷的從天而降的閃電轟隆隆地劃破了我全部的理智線——我立刻和他絕交了——甚至懶得反駁他,當然也沒有告訴他:我外婆生了五個小孩,她照樣罹患乳癌。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這時我終於了解蘇珊‧桑塔格為什麼必須寫一本書,試圖抵抗或消解各種疾病的隱喻。這些強加於病患身上的幻想與指責,讓「健康王國」的居民和「疾病王國」區分開來——相信病患必定因罪而受罰——這讓健康王國的居民感到安慰,似乎世界並未失控,而他們還能繼續過著原來的日子。
我在臉書上發文抱怨此事,兩位資深病友十分同情我,便提供了她們生病時親友說的話,以為安慰。
第一位病友的朋友說:「你生病是因為祖先造孽,禍延子孫。」
第二位病友的親戚則是這麼說的:「你就是因為寫太多小說,所以才會生病。」
因為這真的是太荒唐了,我居然忍不住笑出來,並且得到了莫大的安慰。我讀過一本書叫《探病時不可對病人說的話》,書中那些荒唐可笑的對話,因為距離的關係,從悲劇變成了喜劇,我一邊讀一邊笑得打滾,簡直不敢相信人類的語言可以被這樣運用。
然而,當你自己就是剛被診斷出來或正在接受治療的病人時,那些話語就是傷人的利刃。對於說出這些話來的所謂的親朋好友們,讓我想起小時候父母常說的話:「你不講話沒人會當你是啞巴。」
然而最諷刺的是,我也是其中之一。我想起過去,當我的好友罹癌時,我也曾說過(至少)一句不得體的話,當時她正準備開始做化療,我說:「如果是我,我絕不會做化療。」
在好友最脆弱的時刻,我本應全力支持她,但我卻大言不慚地表達自己視死如歸的態度,這是非常不適當的,也表示我根本沒有真心為朋友著想吧。可惜,這樣的反省,發生在我自己生病之後,那時,我的好友已經離世了。
最後一次去探病,她因為黃疸而皮膚枯黃,但她樂觀地訴說出院後的計畫,當然,計畫沒有實現。
當時因為不想讓她難過,我忍住沒有說出口——嘿!你知道嗎?簡直就像接力賽似的,我竟然生了和你一樣的病耶,哈哈哈——
話說回來,在許多關心的話語之中,仍然開出過幾朵美麗的花,其中最讓我感到溫暖的是這一句:「生病是健康的契機。」來自一位比我年輕的詩友。
當時我才剛罹病,對疾病與健康的關係仍停留在兩者是對立的觀點,因此當我聽到她這麼說,我非常震撼,且深受鼓舞。
事隔多年,我的體會當然更深了一些,且更加同意這個觀點,就如總是走在前方的尼采所言:「疾病不是與健康對立的東西或人的缺陷,而是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
※ 本文摘自《病從所願:我知道病是怎麼來的》,原篇名為〈病是怎麼來的〉,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