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難瘦是因為未發現自己想哭──卻以為是餓
文/盧郁佳
為什麼有人肚子餓容易發脾氣?因為葡萄糖使人自制,遇享樂誘惑也能控制;低血糖飢餓就易怒且有攻擊性。然而令人安心的不只是糖。
在巴黎走進凡爾賽宮御用巧克力店,嘗一顆巧克力,先甜,後苦,接著是水果奶油餡的酸涼,歡樂令人陶醉。嬰兒打針時大哭,若在嬰兒舌頭上滴糖水,瞬間就能安撫嬰兒,因為糖刺激了大腦分泌止痛。實驗室受試者悲傷時,吃巧克力也能瞬間平復──但那塊巧克力若不好吃,就無效。美味舒緩情緒,一吃解千愁又令我們為減肥發愁。
《我們為何吃太多?全新的食慾科學與現代節食迷思》從農業、藥學、人類學解釋節食易發胖,《飢餓信號!一次解開身心之謎的飲食心理學》則是德國心理治療師、烏茲堡大學心理學教授米歇爾.馬赫特,從心理學剖析飲食模式習自各種被情緒薰染色彩的經驗,滿載驚人發現。如果孕婦吃胡蘿蔔,新生兒也會喜歡牛奶帶有胡蘿蔔味。二到五歲的受試兒童,如果吃和桌對面成人一樣的食物,就會吃更快、更久、更多,從社會模仿中養成一生的偏好,而我們不自知。失衡的飲食,可能來自早期的認知失調。
嬰兒哭鬧,有時餓了,有時尿布濕了,有時是要人抱哄。如果父母用食物安撫小孩,取代擁抱、撫摸、關愛,那麼小孩就胖。而父母會用食物來安撫小孩,往往是因為父母用飲食安撫自己。嬰兒得學習區分肚餓和情緒不舒服,但如果不餓就被餵食,干擾了學習,造成嬰兒認知缺陷。成年後也誤把情緒不舒服當成餓,直覺把食物往嘴裡猛塞。飲食習慣是秘密的個人史,讀這本書則是自我考掘的驚奇之旅。
他從卡夫卡《絕食的藝術家》看出,自願挨餓出於自我不滿。厭食症、暴食症,往往是因為受虐,被施暴、被疏忽、酗酒、父母早逝、過度保護、高成就壓力等。有些是幼兒餵食障礙(體重身高發展正常,但因早產、心臟或呼吸道問題、營養、口腔肌肉或心理問題,抗拒餵食)、腸胃問題、家人吃飯吵架、感覺混亂。有百分之六到十六的成年受訪者表示幼年曾遭性虐待,導致飲食失控。有人在戒斷時雙手發抖,感覺發熱或畏寒,有人半夜被想吃巧克力的衝動驚醒,破窗闖入幾戶人家翻搜。遇過一次性虐待者,罹患進食障礙的風險升高二.五倍。多次遭性虐待者,罹患進食障礙的風險升高五倍。
亦即歧視肥胖等於落井下石,胖不是嘴饞、懶得運動、比別人沒意志力。相反地,是受苦的表徵。
《發條鳥年代記》中,笠原 May 說假髮是條不歸路,微禿戴假髮,不透氣就會全禿,一輩子脫不下來。節食是加劇飲食成癮的不歸路,越想減肥就壓力越大,越想吃。越成功挨餓,就越止不住暴食,新手的好運只讓人離不開賭場。鄭多燕健身舞、阿金博士低醣飲食法、防彈咖啡、生酮飲食、一六八斷食,都能短期見效,停止後復胖。關鍵在用吃解壓,使你抗壓耐操配合度高,效率過人,獨自承擔問題不麻煩別人,受委屈也不用跟人起衝突,飲食失調者可說是極端環境的高功能適應者。作者為胖除罪,透視個案以節食應付高成就壓力下的自我懷疑。也帶領復健,教人在動手取食前暫停,覺察棘手的負面情緒,給自己選擇權。可惜這不是速效萬靈丹,仍是鍛鍊項目。
胖子決定要瘦下來才喜歡自己,獲知要先喜歡自己才會瘦,悲劇了。但在本書豐富知識翼護下,我們可以有勇氣承認討厭自己,然後不計成敗地喜歡自己。
※ 本文摘自《飢餓信號!一次解開身心之謎的飲食心理學》推薦序,原篇名為〈難瘦是因為未發現自己想哭 ── 卻以為是餓〉,立即前往試讀►►►